资源区划所-徐丽君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1-12-21 导师主页
徐丽君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资源区划所
★农业遥感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xuliju@caas.cn

硕士招生专业

1
★农业遥感
2021
1
学术型硕士
农业资源环境遥感

徐丽君(1978-),女,蒙古族,农学博士,副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站长、呼伦贝尔国家野外台站副站长。2003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6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9年-201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至今,留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牧草生产与管理。主编著作10部,登记品种2个,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8项,颁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2项,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8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推广示范成熟技术模式10万余亩。2020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直属机关第一届党代表;建立“云南省徐丽君专家工作站”;入选第十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称号;荣获全国妇联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五好家庭”称号。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协同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乌蒙山区燕麦提质增效与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0-2023)(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开垦对温性草甸草原土壤氮转化与氮平衡的影响及微生物学机制”(2018-2020)(主持);

3.       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站长经费”(2016-2020年)(主持);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呼伦贝尔退化草甸草原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子课题“退耕地人工植被快速重建与稳定维持关键技术研究”(2016-2020年)(主持);

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优质高效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模式与优化布局”(2015-2019年);

6.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农业数据共享中心草地分中心运行服务”(2016-2020年);

7.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开垦对温性草原土壤氮素固持与转化方式的影响(2016年)(主持)

8.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呼伦贝尔地区苜蓿栽培草地固碳潜力研究(2014年)(主持);

9.       呼伦贝尔市科技计划经费:高固碳牧草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模式研究(2011-2012年)(主持);

10.     呼伦贝尔市科技计划经费:高效牧草品种筛选及草地优化管理模式研究(2010-2011年)(主持);

11.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我国北方苜蓿草地FPAR/LAI遥感估算方法研究——以海拉尔地区为例”(2010年)(主持)。

参研项目:

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培育及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2017年);

2.       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草地管理岗位专项资金,“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北方高产优质牧草适应性模式研究”(2009-2015年);

3.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应对牧区灾害饲草饲料战略性储备体系研究”(2010-2014年);

4.       国家自然基金“区域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敏感因子时空模式及农作物响应机制研究——以华北平原为例”(2012-2015年);

5.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16B03)“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06-2010年);

6.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hyzx07-022-01)“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2011年);

7.       “948”项目(2006-G38)“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技术”(2006-2009年);

8.       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200308020408)“针茅属植物有性繁殖规律的研究”(2003-2005年);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主编著作10部,登记品种2个,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8项,颁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2项,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8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推广示范成熟技术模式10万余亩。2020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直属机关第一届党代表;建立“云南省徐丽君专家工作站”;入选第十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称号;荣获全国妇联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五好家庭”称号。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展开更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