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学研究院-栾生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2-11-14 导师主页
栾生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水产科学研究院
水产
水产遗传育种
luansheng@ysfri.ac.cn

        栾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第六届全国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以规模化家系为基础的鱼虾种业关键技术研究。设计了重要经济性状的精准测试模式和高通量测定方法,研发出活体对虾生长表型高通量测定系统;研制出首个凡纳滨对虾液相育种芯片“黄海芯1号”,建立了重要经济性状的一步法基因组评估技术;突破了多项规模化家系选育关键技术,作为核心成员选育出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等国家级水产新品种9个。主持国家、省部级等课题19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环境扰动下对虾生长均一性的数量遗传变异解析(32273129),2023-2026,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对虾群体内的竞争性遗传效应及其分子机理(31572616),2016-2019,主持

3.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虾蟹类新种质创制技术平台”课题子课题“虾类复合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2018YFD0901301),2018-2022,主持

4. 湛江市海洋装备和海洋生物揭榜挂帅制人才团队项目,恒兴南美白对虾育种中心(2021E05032),2021-2024,主持

5. 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科研专项,基于高通量SNP信息的凡纳滨对虾核心育种群体构建与评估(SQ2021PTZ0014),2021-2024,主持

6.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凡纳滨对虾多性状优良新种质培育及规模化繁育工艺研究(2017LZN011),2017-2020,主持

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凡纳滨对虾和中国对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2020TD26),2022-2022,主持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突破了以规模化家系为基础的种业关键技术,培育出新品种9个

    建立了重要经济性状的精准测试和高通量测定方法。发明了多家系多分组性状测定与评估新技术,首次在虾类群体中剖分出新的间接遗传效应(IGE),选育效率提升了128%。研发出活体对虾生长表型高通量测定系统,体长、头胸甲长等6个性状的测量速度达到秒级水平,准确率达到97%。

    建立了重要经济性状的一步法基因组评估技术。集成与WSSV抗性等性状显著关联SNP在内的56214个高质量SNP标记构建了液相育种芯片“黄海芯1号”,位点捕获率97-99%,多态性高、通用性强,已在广东海兴农等6家单位商业化应用。国内外在虾类群体中率先建立了一步法基因组选配种技术,每个世代的选择反应比传统方法增加了47.98%。构建了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位2)。

    设计并实施开放核心群构建等选择新模式,培育出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等9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联合育种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位1)。研发“凡纳滨对虾‘育繁推’种业关键技术”,获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位1)。

(2) 以第1、2完成人研发的育种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鮰等15个育种项目,培育优质鱼虾苗种1490亿尾,推广养殖面积150多万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展开更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10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