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发所-崔海信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1-10-25 导师主页
崔海信 研究员 硕,博士生导师
环发所
生物物理学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纳米生物技术
cuihaixin@caas.cn

博士招生专业

1
(071011)生物物理学
2022
学术型博士
纳米生物学

招生信息

1
(071011)生物物理学
2022
学术型硕士
纳米生物学
2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2022
专业学位硕士

崔海信研究员,留日归国博士,二级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纳米学科首席、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医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1996年3月获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先后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大阪府立大学先端科学研究所、日本积水集团公司综合研究所开展学术研究,2002年11月受聘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岗位回国工作。

崔海信研究员作为我国纳米农业的领衔科学家,长期从事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的农业集成创新与应用研究,发展了农业纳米药物学理论,促进了现代前沿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有机融合,开拓了纳米生物技术与农业靶向药物研究新领域。重点围绕农业投入品提质增效与节量减排,系统地阐明了利用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隧道效应、智能表面与环境响应特性增强药效功能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具有靶向传输和智能释放等功能的新型载药系统,创制了一批高效、安全与低残留的纳米农兽药新产品,正在推进产学研协作,以期为高效、绿色可持续农业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先后主持 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提高农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14CB932200,经费额度2000万元,执行期间2014-2018。(项目首席科学家)

2.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院级重大科研任务:农业纳米药物靶向递送机理研究与新产品创制,项目编号CAAS-ZDRW202008,经费额度1250万元,执行期间2020-2022。(项目首席科学家)

3.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农业纳米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新产品创制,项目编号2014CB932200,经费额度1045万元,执行期间2016-2018。(项目首席科学家)

4.863 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高靶向与可控释纳米生物农药新剂型创制,项目编号2011AA10A201,经费额度365万元,执行期间2012-2017。(主持人)

5.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纳米载体基因输送技术在动植物遗传转化上的应用”,项目编号009zx08010-006B,经费额度312万元,执行期间2009-2011。(主持人)

6.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新型高效生物药物载体与新制剂创制”,项目编号2006AA10A203,经费额度419万元,执行期间2006-2010。(主持人)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 基于phytochome 反应的设施园艺光质环境控制参数基准研究,项目编号30671200,经费额度27万元,执行期间2006-2008。(主持人)

8.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磁靶向量子点荧光探针合成与制备,课题编号2007AA21808,经费额度75万元,执行期间2007-2010。(主持人)

9.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纳米光催化气调储藏保鲜装置研发,课题编号2007AA21808,经费额度54万元,执行期间2007-2010。(主持人)

10.973计划项目课题:秸秆发酵剩余物定向转化新途径,课题编号2004CB719704,经费额度260万元,执行期间2005-2009。(主持人)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农业纳米药物制备新技术及应用(农业部科技鉴定成果,农科果鉴字【2013】第035号)

2. 高效低残留农业纳米药物制备新技术及应用(农业部行业评价成果,中农评价字【2015】第26号)

3. 北京市技术发明奖“农业纳米药物制备新技术及应用”(2014农-2-001)

4. 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农业纳米药物制备新技术及应用”(KJ2015-D2-033-01)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展开更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10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