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所-边磊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06-24 导师主页
边磊 研究员 硕,博士生导师
茶叶所
茶学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昆虫生物物理
bianlei@tricaas.com

博士招生专业

1
茶学
2025
1
学术型博士
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硕士招生专业

1
茶学
2022
1
学术型硕士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
2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2022
1
专业学位硕士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
3
茶学
2025
1
学术型硕士
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4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非全日制)
2025
1
专业学位硕士
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茶树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当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昆虫的视觉、听觉生理和茶树害虫物理防控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茶园害虫视觉物理防治高效施用技术研究(编号:2016YFD0200900),2016.1-2020.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60万,主持,已完成。

2) 窄波谱LED杀虫灯对茶园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影响效应(编号:1610212016011),2016.8-2017.12,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1万,主持,已完成。

3) 雄性茶小绿叶蝉成虫复眼中视觉色素和屏蔽色素在黄色识别中的功能分析,(编号:LQ17C040002)。2017.1-2019.1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7万,主持,已完成。

4) 茶小绿叶蝉可见光视蛋白介导的复眼光谱吸收雌雄二型机制(编号:31702052),2018.1-2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万,主持,已完成。

5)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编号:2018QNRC001),2018.1-2020.12,45万,主持,已完成。

6) 茶小绿叶蝉天敌友好型诱虫板和杀虫灯技术研究(编号:2019YFD1002100),2019.5-2022.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61.23万,主持,在研。

7) 四川茶叶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9JDR0282),2019.7-2021.6,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0万,项目骨干,已完成。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SCI文章:

1) Bian L, SunXL, Luo ZX, Zhang ZQ, Chen ZM*. Design and selection of trap color for captureof the tea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by orthogonal optimization. Entomologia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2014. 151(3): 247-258.

2) Bian L, SunXL, Cai XM, Chen ZM*. Slow release of plant volatiles using sol-gel dispensers.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14. 107: 2023-2029.

3) Bian L, YangPX, YAO YJ, Luo ZX, Cai XM, Chen ZM*. Effect of trap color, height, andorientation on the capture of yellow and stick tea thrips (Thysanoptera: Thripidae)and nontarget insects in tea gardens.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16. 31(7):598-602.

4) Bian L, CaiXM, Luo ZX, Li ZQ, Xin ZJ, Chen ZM*. Design of an attractant for Empoascaonukii (Hemiptera: Cicadellidae) based on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of fresh tealeaves.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18. 111: 629-636.

5) Bian L, CaiXM, Luo ZX, Li ZQ, Chen ZM*. Decreased capture of natural enemies of pests inlight traps with light-emitting diode technology.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2018.173: 251-260.

6) Bian L, CaiXM, Luo ZX, Li ZQ, Chen ZM*.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es in tea leafhopper,Empoasca onukii (Hemiptera: Cicadellidae), that encode odorant‑binding proteins and chemosensory proteinsusing transcriptome analyses of insect heads.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18.53: 93-105.

7) Bian L, CaiXM, Luo ZX, Li ZQ, Chen ZM*. Foliage intensity is an important cue of habitatlocation for Empoasca onukii. Insects, 2020. 7(11). DOI:10.3390/insects11070426.

8) Bian L, CaiXM, Luo ZX, Li ZQ, Chen ZM*. Sticky card for Empoasca onukii with bicolorpatterns captures less beneficial arthropods in tea gardens. Crop Protection, 2021.149. DOI:10.1016/j.cropro.2021.105761.

9) Chang Tan, Xiaoming Cai, Zongxiu Luo, Zhaoqun Li, Chunli Xiu, Zongmao Chen, Lei Bian. Visual acuity of Empoasca onukii (Hemiptera, Cicadellidae). Insects, 2023. 14(4). DOI: 10.3390/insects14040370.

10) Shan Y, Xu M, Tan C, Chen Z, Wang G, Bian L (2023). Effect of monochromatic light on light adaptation and opsin expression in Ectropis grisescens.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1–8. https://doi.org/10.1017/S0007485323000202

11) Shan Y, Zhou X-S, Cai X-M, Luo Z-X, Li Z-Q, Xiu C-L, Chen Z-M and Bian L (2023) Mating and post-copulation behavior in the tea leafhopper, Empoasca onukii (Hemiptera: Cicadellidae).Front. Plant Sci. 14:1273718.doi: 10.3389/fpls.2023.1273718

12) Bian, L.; Ji, H.; Cai, X.; Cheng, G.; Xie, X.; Duan, X.; Chen, Z. Device Structure, Light Source Height, and Sunset Time Affect the Light-Trap Catching of Tea Leafhoppers. Plants 2024, 13, 241. https://doi.org/10.3390/plants13020241

中文文章:

1) 边磊, 孙晓玲, 陈宗懋*.假眼小绿叶蝉的日飞行活动性及成虫飞行能力的研究. 2014, (3): 248-252.

2) 边磊, 吕闰强,邵胜荣, 蔡晓明, 陈宗懋*. 茶天牛食物源引诱剂的筛选与应用技术研究. 茶叶科学. 2018. 38: 94-101.

3) 边磊, 蔡晓明, 陈宗懋*.LED风吸式杀虫灯对有效范围内茶小绿叶蝉虫口动态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46(4): 902-909.

4) 边磊, 何旭栋, 季慧华, 蔡晓明, 罗宗秀, 陈华才, 陈宗懋. 基于机器视觉的小贯小绿叶蝉智能识别的研究与应用. 茶叶科学, 42(3): 376-386.

5) 许曼飞, 李孟园, 姜岩, 孟召娜, 谭畅, 王国昌, 边磊. 灰茶尺蠖复眼的外部形态及内部超微结构. 昆虫学报, 65(10): 1277-1286.

6) 谭畅, 单瑶, 周孝森, 姚秋怡, 蔡晓明, 边磊.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生长发育对自身视觉能力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23,43(03): 367-376.

7) 胡锦召, 陈华才, 季慧华, 边磊. 基于红外传感器的灰茶尺蠖智能监测装置的设计. 现代电子技术. 2023, 46(18): 157-161.

8) 吕晓彤, 周孝森, 邹佳婷, 辛肇军, 蔡晓明, 罗学平, 蔡红兵, 边磊. 吲哚诱导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24, 51(01): 114-122.

软件著作:

1)茶小绿叶蝉精准识别软件 V1.0.2019. 登记号:2019SR0753415.

2)叶蝉识别软件 V2.0.2021. 登记号:2021SR1099303.

3)茶尺蠖害虫鉴定系统 V2.0.2021. 登记号:2021SR1099304.

4)基于茶小绿叶蝉求偶信号的行为分析系统 V1.0.2023. 登记号:2023SR1702721.

5)茶小绿叶蝉求偶振动信号采集和分析系统 V1.0.2023. 登记号:2023SR1702562.

著作:

1)浙江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副主编.

发明专利:

1) 陈宗懋, 边磊, 孙晓玲等. 假眼小绿叶蝉诱捕色的筛选及数字化标准色板的制作方法 (ZL 2012 1 0346154.7). 国家发明专利.

2) 陈宗懋, 边磊, 孙晓玲等. 一种昆虫诱捕色筛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ZL 2013 1 0651345.9). 国家发明专利.

3) 陈宗懋, 边磊, 孙晓玲等. 假眼小绿叶蝉诱捕色的筛选及数字化标准色板的制作方法 (ZL ZL 2014 1 0132779.2). 国家发明专利.

4) 边磊, 蔡晓明, 罗宗秀等. 一种测定不同位置茶树叶片的颜色的方法 (ZL 2014 1 0132779.2). 国家发明专利.

5) 边磊, 蔡晓明, 罗宗秀等. 茶小绿叶蝉环境友好型色板的颜色设计与制作方法 (Z L201711435049.X). 国家发明专利.

6) 边磊, 蔡晓明, 罗宗秀等.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简易测报装置 (ZL 201910692711.2). 国家发明专利.

7) 边磊, 蔡晓明, 罗宗秀等. 一种基于害虫趋光性诱捕防逃逸的茶园病虫防治用捕杀装置 (ZL 202111107493.5). 国家发明专利.

8) 边磊, 蔡晓明, 罗宗秀等. 一种基于光线诱捕的生态茶园用病虫害消灭治理装置 (ZL 202111106330.5). 国家发明专利.

9) 边磊, 蔡晓明, 罗宗秀等. 一种昆虫精准诱集、消灭、统计、预测、防治方法 (ZL ZL 202011514942.3). 国家发明专利.

10) 边磊, 蔡晓明, 罗宗秀等. 一种绿盲蝽诱捕器及诱捕方法 (ZL 202211197953.2). 国家发明专利.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展开更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