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生物系,获微生物与生化专业理学学士,2000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硕士,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博士。2000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2007年被农业部聘为玉米产业体系遗传育种室岗位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包括(1)玉米育种研究。研究我国玉米育种目标,探讨高密度育种方法和技术。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模式的概念,结合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半外来种质,选育自交系。(2)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研究,通过引进、改良热带、亚热带种质扩增我国QPM种质基础;构建QPM近等基因系研究胚乳修饰基因和进行QPM种质创新。(3)种质资源的分析研究。包括国内外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配合力研究、杂种优势群和模式研究等。(4)外来种质引进、鉴定、改良、繁种、发放和应用,包括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种质、美国和加拿大种质和欧洲种质等。主持和参加的课题有项目12项,包括主持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支撑计划、农业部“948”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参与审定品种10余个,新品种保护20余项,专利4项,完成科研文章50篇左右,包括SCI文章20篇左右。
1 东华北区早熟抗逆耐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第六课题高效育种新模式,2017年7月-2020年12月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高产、抗倒、易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2016年1月-2017年12月
3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研-藏粮于技第三课题玉米高产抗逆宜机收新品种培育 ,2020年1月-2020年12月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高产、耐旱、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2019年1月-2021年12月
5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研-草地贪夜蛾防控第六任务抗草地贪夜蛾玉米种质资源鉴定与创制,2020年1月-12月
6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2016年1月-2020年12月
参与审定品种10余个,包括中单901,中单668,中单603,中单685,中单107,敦玉323,九玉W03等,其中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5个;品种权获得20余项;
代表性文章:
1.Introgression of opaque2 into Waxy Maize Causes Extensive Biochemical and Proteomic Changes in Endosperm. PLoS One, 2016, 通讯作者
2. Trends in drought tolerance in Chinese maize cultivars from the 1950s to the 2000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7, 通讯作者
3. 糯玉米opaque2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创制. 作物学报, 2017, 通讯作者
4. 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及在玉米中的应用. 玉米科学, 2018, 通讯作者
5. 基于RNA-Seq技术的o2胚乳差异表达分析. 玉米科学, 2019, 通讯作者
6. 玉米opaque2突变体籽粒表型及营养成分分析. 玉米科学, 2020, 通讯作者
7. 玉米株高qPH10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玉米科学, 2020, 通讯作者
8. Opaque2基因对糯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通讯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10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