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孝宣,男,博士,研究员。国家大宗蔬菜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岗位专家,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秘书长。1992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本科毕业,1995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2004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2001年11月至2003年1月于意大利蔬菜和园艺作物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近年来一直从事番茄分子遗传育种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番茄精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番茄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分离、克隆及功能鉴定,(已克隆了番茄紫茎基因Ah、抗晚疫病基因Ph-3、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基因Ty2,目前正在克隆抗番茄退绿病毒基因);番茄耐冷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和耐材料的鉴定、筛选技术;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抗番茄病毒病、叶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细菌性斑点病的标记研究,已获得Tm2、Tm2a、Mi、Cf5、Cf9 、Ty2、Ty3等基因的标记方法,并用于分子育种实践中;开展了诱导番茄雌核发育获得单倍体植株的研究,已获得专利。先后选育出15个番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抗病性、抗逆性和品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主持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项目。“保护地番茄新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8号”的育成”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研究生8名,在《Nature》、《Science》、《TAG》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4部。
1、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番茄育种岗位 ,CARS—23—A10,2021-2025,300万元
2、茄抗裂果主效基因CR3b的图位克隆及其功能分析,国家基金,2017-2020,60万元。
一、文章
1、番茄耐裂果基因Cr3a的精细定位,2020,园艺学报, 2020, 47(2):275-286.通讯作者
2、北京、山东、陕西部分地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ToBRFV的检测及同源分析,2021,中国蔬菜,通讯作者
3、番茄褪绿病毒病ToCV发病特征及感病后的生理变化,2020,园艺学会学术年会, 2020.11.15-17,通讯作者
二、品种
1、中杂306于2020年申报DUS新品种保护,20201006752,本人第一名
2、中杂311于2020年申报DUS新品种保护,20201006832,本人第一名
3、中杂317于2020年申报DUS新品种保护,20201006654,本人第一名
4、中杂303于2019年申报DUS新品种保护,20191001649,本人第一名
5、中杂305于2019年申报DUS新品种保护,20191004582,本人第一名
6、中杂307于2019年申报DUS新品种保护,20191004583,本人第一名
7、中杂208于2018年获得DUS新品种保护,本人第一名
8、中杂206于2018年获得DUS新品种保护,本人第二名
9、中杂202于2018年获得DUS新品种保护,本人第二名
10、中樱6号于2018年获得DUS新品种保护,本人第二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10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