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兽医所-刘文兴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1-10-20 导师主页
刘文兴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哈尔滨兽医所
兽医 ,预防兽医学
动物传染病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liuwenxing@caas.cn

刘文兴,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与烈性外来病团队成员。目前主要从事畜禽传染病及人兽共患病诊断与防控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布鲁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与免疫机制及防控。主持黑龙江省自然基金和天津市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各1项,且以主要执行人或执行人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中华教育基金、省重大基金、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公益类行业专项和国际合作等科研课题20余项。1996年首次证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病原在我国的存在,研制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灭活疫苗(CH-1a株)与活疫苗(CH-1R株)。2007年后相继研制出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M5-90Δ26)及其多种诊断试剂、小反刍兽疫(PPR)重组山羊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及其IPMA抗体检测试剂盒。2019年以来,参与非洲猪瘟疫苗创制及诊断技术课题的联合攻关,其中,一种双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株已完成临床试验,各有一种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和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相继通过中国动物CDC的遴选被批准应急使用并正进行新兽药注册。发表文章30篇,其中SCI第一作者3篇,国家级中文期刊第一作者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个、新兽药证书3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布菌标记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试剂盒研制(C2015068,2015.07-2018.07),6万元,主持。

2.  天津市农业科技合作项目: 动物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201704050,2017.07-2019.12),24万元,主持。

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验用动物新品种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2015BAI07B02-02,2015.04-2017.12),208万元,骨干。

4.  国家国际合作专项:小反刍兽疫新型疫苗创制(2015DFA31300,2015.04-2018.12),248万元,骨干。

5.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非洲猪瘟疫苗临床试验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16210095,2021.05-2021.12),1393万元,参与。

6.  院创新工程: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应用及基础研究,稳定支持,骨干。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第三。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第十(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均列第九)。

3.      布鲁氏菌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国家新兽药二类证书,2013,第三。

4.      布鲁氏菌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国家新兽药三类证书,待发,第二。

5.      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M5-90Δ26),国家新兽药三类证书,待发,第三。

6.      马耳它布氏杆菌毒力相关基因,专利号:ZL201210058155.1,第四。

7.      基于IPMA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专利号:ZL201510324242.0,第二。

8.      一种重组小反刍兽疫病毒N蛋白及其表达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201610230766.8,第三。

9.      非洲猪瘟病毒强弱毒荧光定量PCR鉴别诊断试剂盒,申请号:20191107586.3,实审,第二。

10.     一种非洲猪瘟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申请号:202110676027.2,实审,第二。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展开更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