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学智,男,汉族,1979年3月2日出生,甘肃天水人,理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青年科研英才”培育工程人选,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被授予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文明号”称号。主要致力于青藏高原牦牛低氧适应及遗传育种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①牦牛高原极端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②牦牛营养代谢的微生态机制;③放牧家畜行为学研究;④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先后主持与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牦牛基础及应用研究科研项目1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NSFC-CGIAR)、“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甘肃省国际合作专项、甘肃省支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引导计划项目等,作为主要负责人实施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及“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项目(948)”2项。近年来引进反刍动物甲烷排放、营养评定及放牧家畜行为监测等国际先进技术3项,建立了放牧家畜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技术平台,研究结果被IPCC用于校正全球小型反刍家畜甲烷排放清单的测算(IPCC, 2012; Tier 2),为我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反刍动物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借鉴。参编出版专著8部,其中英文著作3部。鉴定成果3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6项。目前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现奶牛疾病团队任团队首席。
1. 2015-01至201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0万元
2. 2012-01至201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3万元
3. 2018-01至2020-12,“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6万元
4. 2017-11至2022-10,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项目,260万元
5. 2014-01至2016-12,甘肃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万元
6. 2016-09至2017-12,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引导计划项目,20万元
7. 2014-01至2016-12,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5万元
8. 2015-07至2017-12,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0万元
9. 2012-01至2016-12,“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200万元
10. 2020-01至2020-12,奶牛疾病创新工程专项经费,83万元
11. 2012-01至2013-12,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3万元
12. 2014-01至2014-12,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10万元
13. 2015-01至2015-12,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10万元
1. Ding, X.Z#, Long, R.J*, Kreuzer, M., Mi, J.D., Yang, B. Methane emissions from yak (Bos grunniens) steers grazing or kept indoors and fed diets with varying forage:concentrate ratio during the cold seas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im. Feed Sci. Technol. 2010, 162, 91-98. (Q1,IF=2.582)
2. X.Z. Ding*, C.N. Liang, X. Guo, X.Y. Wu K.A. Johnson, P. Yan, Physiological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and High-altitude Adaptations in Domesticated Yak (Bos grunniens). Livestock Science. 2014, 162: 233-239. (Q3,IF= 1.700)
3. Ding Xuezhi*, Yang Chao, Bao Pengjia, Wu Xiaoyun, Pei Jie, Yan Ping, Guo Xian*. Population genetic variations of the MMP3 gene revealed hypoxia adaptation in domesticated yaks (Bos grunniens). Asian-Austral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2019, 32(12): 1801-1808. (Q3,IF= 1.664)
4. Wu Xiaoyun, Ding Xuezhi#, Chu Min, Guo Xian, Bao Pengjia, Liang Chunnian,Yan Ping*. Novel SNP of EPAS1 Gen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Revealed the Hypoxia Adaptation of Yak (Bos grunnien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 14(4): 741-748. (Q1 ,IF= 1.984 )
5. Liu Jianbin*, Ding Xuezhi#, Zeng Yufeng#, Yue Yaojing, Guo Xian, Guo Tingting, Chu Min, Wang Fan, Han Jilong, Feng Ruilin, Sun Xiaoping, Niu Chune, Yang Bohui, Guo Jian, Yuan Chao.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Evolution of Tibetan Sheep Based on mtDNA D-Loop Sequences, PLoS One. 2018, 11(7): e0159308.(Q3, IF=2.74)
6. Ding, XZ#, Zhang Q, Huang XD, Guo XS, Mi JD, Long RJ*. Reducing methane emissions and the methanogen population in the rumen of Tibetan sheep by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coconut oil. Trop Anim Health Prod. 2012, 44, 1541-1545. (Q3,IF= 1.333)
7. Ding, X.Z#, C. N. Liang, X. Guo et al., A novel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n exon 7 of LPL gen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cass traits and visceral fat deposition in yak. Mol Biol Rep. 2012, 39, 669-673.
8. Ding, X.Z#, H.P. Pan, P. Yan, C.N. Liang, X. Guo, P.J. Bao, M. Chu, J. Pei, X.S. Zhu. Seasonal and Nutrients Intake Regulation of Lipoprotein Lipase (LPL) Activity in Grazing Yak (Bos grunniens) in the Alpine Regions around Qinghai Lake. Livestock Science. 2012, 143, 28-34. (Q3,IF= 1.700)
9. Xuezhi DING#; Jiandui MI; Ruijun LONG*; Bo YANG. Effect of coconut oil supplementation on methane emission from grazing yak (Bos grunniens) in winter pastur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AEA-CN-174-217. FAO/IAE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Animal Production and Health. 8-11 June 2010, VIENNA, AUSTRIA. Ruminant physiology: digestion, metabolism and effect of nutrition on reproduction and welfa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丁学智, 杨超, 李晨,等. 基于MOOnitor监测系统对青海大通地区无角牦牛冷季放牧行为的研究[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8, v.38;No.258(04):50-54.
11. 丁学智,龙瑞军,米见对,郭旭升. 非分光红外(NDIR)技术测定反刍动物甲烷和二氧化碳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06):1503-1506.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10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