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应用微生物课题负责人,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理事,酶工程专业委员会首任委员,武汉轻工大学外聘硕导,嘉必优(上市企业)外聘专家。长期从事功能脂质生物合成和油料基的生物转化相关研究。2018年入选湖北省“3551”创新人才计划,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1篇,其中JCR一区论文10篇(Top5%4篇),单篇最高IF>16,获得农业农村部优秀创新团队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一负责人签订企业合作项目6项,作为第二负责人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
1. 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任务“利用微生物工程高效降解菜粕抗营养因子和高值化转化技术研究”,2016年9月至2021年6月,70万元;
2.农业农村部“948”项目“油料饼粕微生物发酵和引进技术”,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70万元;
3. 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兴前沿学科培育“利用单细胞生物反应器定向合成功能脂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40万元;
4. 中国光谷“3551”创新人才计划“DHA微生物发酵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30万元;
5. 中国农业科学院所级重大成果培育“菜籽饼粕生物转化与高值化利用”,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60万元。
1. Wan, X*.;Zhou, XR.; Moncalian G.; Su L.; Chen WC.; Zhu HZ.; Chen D.; Gong YM.; Huang FH*.; and Deng QC*. Reprogramming microorganisms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astaxanthinvia metabolic engineering.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2020, 81, 101083 (IF=16.1);
2. Yue, XH.;Chen, WC.; Wang ZM.; Liu, PY.; Li, XY.; Lin, CB.; Lu, SH.; Huang, FH.; and Wan, X*. Lipid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transcriptomic insights reveale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docosahexaenoicacid traffics in Schizochytrium sp. A-2.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IF=5.2). 2019, 67, 9683;
3. Xu, L.;Wang, L.; Zhou, XR.; Chen, WC.; Singh, S.; Hu, Z.; Huang, FH.; Wan, X.* Stepwise metabolic engineeringof Escherichia coli to produce triacylglycerolrich in medium-chain fatty acids.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IF=6.0) 2018, 11, 177;
4. Wan, X.; Liu, Q.;Dong, B.; Vibhakaran Pillai, S.; Huang, FH.; Singh, S.; and Zhou, XR. Molecular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castor caruncle reveals a set of unique genesinvolved in oil accumulation in non-seed tissues.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 (IF=6.0). 2019, 12, 158;
5. 一种产二十碳五烯酸的菌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ZL201610607139,第1完成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