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获得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工作;2007年12被聘为助理研究员,2010年12晋升为副研究员;2011年5月至11月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赴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先后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及分子育种方面的一线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及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开展了陆地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棉花抗病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中央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项目1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1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育成新品种4个,获河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次,获中国农学会科技成果鉴定2次,获河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
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其中,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棉花优良品种中棉所76和sGK中3017的选育技术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第2完成人)。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棉花抗黄萎病主效QTL(qVW_D05.1)的克隆和功能验证”,项目编号:32172082, 2022.01 - 2025.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棉花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项目编号:31000733,2011.01 - 2013.12.
3. 国家引智项目“棉花育种及增产增效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G20200126005), 2020.01 - 2020.12.
4.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棉花RING型E3泛素连接酶GbDIRP1抗黄萎病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2300410548,2020.05 - 2022.04;
5. 河南省引智项目“棉花优异育种新材料的创制与利用”,项目编号: HNGD2020039,2020.01 - 2020.12;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高效轻简化亲本材料创制”,项目编号: 2018YFD0100301.
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早中熟机采棉花新品种培育”, 项目编号: 2017YFD0101603-07.
8. 国家863计划子课题, “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 项目编号: 2012AA101108-02-02.
近年发表论文:
1. Detection ofcandidate genes and development of KASP markers for Verticillium wiltresistance by combining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QTL‑seq and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in cott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21) 134:1063–1081.(第一作者),JCR排名前5%,IF=5.699.
2. GhTBL34 is Associated with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in Cott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1, 22, 9115.(第一作者), IF=5.923.
3. Genome-Wide Study of NOT2_3_5 Protein Subfamily in Cotton and Their Roles in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Wil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1,22, 5634. (通讯作者), IF=5.923.
4. Regional association analysis-based fine mapping of three clustered QTLfor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in cotton (G. hirsutum. L.). BMCGenomics, 2017, 18: 661. (第一作者), IF=3.73
5. Genetic structure,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dassociation mapping of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inelite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germplasm population. PLoS ONE, 2014,9(1), e86308. (第一作者), IF=3.234
6.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lite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germplasm revealed by SSR markers. PlantSyst Evol, 2015, 301, 327–336. (第一作者), IF=1.361.
7. SSR-basedassociation mapping of salt tolerance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J]. Geneticsand Molecular Research, 2016,15 (2), gmr.15027370. (第一作者), IF=0.764.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