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科院-戴好富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1-11-01 导师主页
戴好富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热科院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药用植物资源学
daihaofu@itbb.org.cn

       戴好富,博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中药材专家指导组成员,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的重点专家、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海南省领军人才、南海名家。主要从事热带生物资源中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针对黎药产业中存在的黎药资源缺乏系统整理、黎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及黎药产品研发滞后三大瓶颈问题展开系统的科学研究。历经十一年,完成632种黎族常用药用植物的调查整理,搜集黎族民间验方7776 个,编写出版了《黎族药志》第一、二册、三册和《海南黎药民间验方集》。积极开展黎药迁地保护工作,制定了7 种黎药的繁育和栽培技术标准,完成了511 种黎药植物的迁地保护;在海南文昌建立了黎药种质资源圃,保证了黎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自主研发了沉香高效结香剂ITBB-001(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10150138.5),建立了整树结香技术体系,目前该技术已在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及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内外多个地区进行结香示范推广。深入研究了50余种黎药的生物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化合物2000 余个,其中新化合物500余个,活性化合物450余个,药物先导化合物5个,涉及抗肿瘤、抗抑郁、抗乙酰胆碱酯酶、降血糖和抗菌等活性。建立了黎药资源天然产物化学库,为寻找药物先导化合物及新药创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加工作以来,已申请得到“公益性行业科技”、“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海洋生物技术青年基金”、“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和“海南省重大专项”等项目的经费支持,开展多项创新科研工作。先后获“海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口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等科技奖项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第七届海南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七届“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度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海南省领军人才等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8项,已获授权40余项。推动构建了海南省黎药资源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沉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黎(南)药分析测试中心、海南省文玩沉香鉴定中心和院内首个海南省院士工作站。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中国侨界贡献奖(2012年)、第七届海南省青年科技奖(2007年)、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2011年)、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海南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6年)、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18年)、海南省领军人才(2019年)、南海名家(2019年)、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的重点专家(2011年)。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2015年“海南黎药资源的收集保护、物质基础与创新利用研究”,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9年“海南热带药用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资源研究”,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1年“海南热带药用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4年“高良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2年“见血封喉中的强心苷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8年“真菌发酵提高沉香油产量的研究”,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3年“海南粗榧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6年“海南黄花梨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创新利用”,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2018年“沉香资源的收集保存、物质基础及创新利用”,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展开更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