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会杰,女,汉族,1979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瓜类植保研究中心成员,国家西甜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骨干成员。
先后主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河南省外国专家局项目及郑州市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7项。先后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及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等11项。
针对西瓜枯萎病首次在国内建立了西瓜抗枯萎病苗期鉴定技术,颁布了《西瓜抗枯萎病苗期鉴定技术规程》的农业行业标准,加快了西瓜抗枯萎病育种的进度;明确了造成瓜类根腐病的致病菌,为防控甜瓜根腐病害奠定了基础;分离并筛选到用于拮抗西瓜枯萎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菌株10多种,该菌株有望开发为抗西瓜枯萎病的生物菌剂。针对西甜瓜上近年来突发的病毒病,开展了中国南瓜曲叶病毒和甜瓜坏死斑点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构建了两种甜瓜病毒的侵染性克隆,分析了病毒的致病因子,为防控该病毒奠定了基础。首次构建了携带GFP基因侵染性克隆载体,实现了病毒的荧光标记,为明确其在侵染过程中的侵入、运动及动态分布提供了手段。
在plant disease、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植物病理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或参加项目10多项:
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于蛋白组学研究甜瓜相应MNSV侵染的应答机制(31701941),24万元,2018年1月—2020年12月
2. 国家级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高端精品甜瓜栽培和植保技术示范推广(Y20184100011),2018年1月—2018年12月,20万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甜瓜蚜传黄化病毒的黄化致病机理研究(1610192017 503),2017年1月—2017年12月
4.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甜瓜褪绿黄化病毒致病基因挖掘及功能验证(152300 410231),2016年1月—2016年12月
5.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西甜瓜重要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科学数据采集(1610192016613),2016年1月—2016年12月
6. 郑州市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有机甜瓜机制栽培生产集成与示范推广(Z20154100036),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参加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2014年1月—2020年12月,100万);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2015年1月—至今,520万)及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2010年1月—至今,420万)等
主要代表文章:
1. Wu Hui-jie, Li Meng, Hong Ni, Peng Bin, GU Qin-sheng. 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melon-infecting Squash leaf curl China virus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 18(0): 2–9
2.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a Chinese isolate of Melon necrotic spot virus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hoytopathology,2016,164(9):704–709,第1作者
3. 吴会杰,彭斌,康保珊,古勤生. MNSV p42与寄主因子3-HIBADH互作,植物病理学报, 2020,
4. 吴会杰,彭斌,康保珊,刘丽锋,古勤生. 携带GFP的MNSV侵染性克隆载体的构建,植物病理学报, 2020,DOI:10.13926/j.cnki.apps.000437
5. 李萌,夏长剑,杨金广,王天玉,吕洪坤*,吴会杰*(通讯作者). 侵染海南雪茄烟的中国黄花稔曲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中国烟草学报, 2019,25(06), 133-137
专利:
1. 发明专利:甜瓜坏死斑点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及其载体(201510554148.4),2018年10月,排名第1
2. 发明专利:一种携带GFP的瓜坏死斑点病毒侵染性克隆载体(201610030358.8),2019年2月,排名第1
国家农业行业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1项,西瓜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2020年,第1完成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