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科研骨干,入选中国农科院“优青培育计划”。主要以谷子核心种质资源材料以及突变体库为材料,发掘杂粮作物产量性状关键调控位点并克隆重要基因,揭示目标基因调控产量性状的分子机制,发掘优异单倍型并开发相关育种技术,为谷子及其他作物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一作(含共一)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Communications, PNAS, New Phytologist, Journal ofExperimental Botany以及Crop Journal等杂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选育“中谷2”、“中谷5”及“中谷19”等谷子优异新品种8个。
(1)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名称“杂粮作物核心资源遗传本底评价和深度解析”,课题编号“2019YFD1000700”,经费2367万元。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课题名称“谷子穗发育调控基因LaxP1的图位克隆及功能分析”,课题编号“31871692”,经费60万元。
(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课题名称“SiAMP1调控谷子籽粒发育的验证和机理分析”,课题编号“31501324”,经费25万元。
(4) 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所级统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课题名称“谷子籽粒大小调控新基因SGD1的图位克隆及功能解析”,课题编号“S2018PY03”,经费为45万元。
(5) 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表型组学2020年度所级科研项目1项,课题名称“作物根系发育实时监测系统开发”,课题编号“ICS2020YJ08BX-2”,经费为30万元。
1. 以谷子核心种质、RIL群体及EMS突变体库为基础,在谷子功能基因解析和关键基因育种利用中取得了较好进展。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累积影响因子157.180,被引用超过331次),代表性论文如下:
(1) Tang S, Zhao ZY, Liu XT, Sui Y, Zhang DD, Zhi H,
Gao YZ, Zhang H, Zhang LL, Wang YN, Zhao MC, Li DD, Wang K, He Q, Zhang RL,
Zhang W, Jia GQ, Tang WQ, Ye XG, Wu CY, Diao XM. An E2-E3 pair contributes to
seed size control in grain crop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May 29;
14(1):3091. doi: 10.1038/s41467-023-38812-y.
(2) He Q, Tang S, Zhi H, Chen JF, Zhang J, Liang HK, Alam O, Li HB, Zhang H, Xing LH, Li XK, Zhang W, Wang HL, Shi JP, Du HL, Wu HP, Wang LW, Yang P, Xing L, Yan HS, Song ZQ, Liu JR, Wang HG, Tian X, Qiao ZJ, Feng GJ, Guo RF, Zhu WJ, Ren YM, Hao HB, Li MZ, Zhang AY, Guo EH, Yan F, Li QQ, Liu YL, Tian BH, Zhao XQ, Jia RL, Feng BL, Zhang JW, Wei JH, Lai JS, Jia GQ, Purugganan M, Diao XM. A graph-based genome and pan-genome variation of the model plant Setaria. Nature Genetics. 2023 Jul; 55(7):1232-1242. doi: 10.1038/s41588-023-01423-w.
(3) Zhao Meicheng, Tang Sha*, Zhang Haoshan, et al. DROOPY LEAF1 controls leaf architecture by orchestrating early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 PNAS. 2020 Sep 1; 117(35): 21766-21774.
(4) Tang Sha*, Shahriari M, Xiang J, et al. The role of AUX1 during lateral root development in 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model C4 grass Setaria italic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21 Dec 23:erab556. doi: 10.1093/jxb/erab556.
(5) Tang Sha*, Li Lin, Wang Yongqiang, et al. Genotype-specific physiological and transcriptomic responses to drought stress in Setaria italica (an emerging model for Panicoideae grass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doi:10.1038/s41598-017-08854-6.
(6) Tang Sha*, Liang Haiying, Yan Donghui, et al. Populus euphratica: the transcriptomic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3, 83(6):539-557.
(7) Tang Sha*, Dong Yan, Liang Dan, et al. Analysis of the Drought Stress-Responsive Transcriptome of Black Cottonwood (Populus trichocarpa) Using Deep RNA Sequencing,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2014, 62(3):1-15.
(8) Liu Xiaotong*, Tang Sha*, Jia Guanqing, et al. The C-terminal motif of SiAGO1b is required for the regulation of growth,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 in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6, 67(11):3237-3249.
2. 参与了中谷2等4个谷子新品种的选育(第4完成人),分别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和新品种权登记。
3. 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本人受邀在第二届国际谷子遗传学会议(2nd International Setaria Genetics Conference)做会议报告。报告题目: Mapping and func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contribute to development and drought response in Setaria. 会议: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etaria Genetics Conference;报告地点: 美国丹佛植物研究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 975 North Warson Road, St. Louis, Missouri, 63132 2017.3.6 2017.3.8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