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学研究院-蒋增杰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1-10-18 导师主页
蒋增杰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水产科学研究院
水产
海水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管理
jiangzj@ysfri.ac.cn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养殖容量评估与管理岗位科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云南省“千人计划”产业人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责任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人选。主要从事海水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生态系统水平海水养殖管理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课题等10余项。在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的资源环境效应、海水养殖容量评估和绿色高效海水养殖模式构建与产业化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3项。发表论文11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出版专著1部,参编出版专著6部。担任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养殖工作组(SG-IMCE)主席,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养殖与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主任及执行专家组成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海洋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蛤仔分会理事。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生态系统水平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智能化管理(2017YFE011830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菲律宾蛤仔食用安全性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4176113405)。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微食物环的结构与功能(41676147)。

4. 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养殖容量评估与管理岗位(CARS-49)。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创建与应用”获201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生态系统水平的浅海绿色养殖模式构建与产业化应用”获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3. “浅海绿色高效可持续生产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示范”获2018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4. Francesca Coppola, Weiwei Jiang, Amadeu M.V.M. Soares, Paula A.A.P. Marques, Gianluca Polese, Maria Eduarda Pereira, Zengjie Jiang*, Rosa Freitas*. How efficient is graphene-based nanocomposite to adsorb Hg from seawater. A laboratory assay to assess the toxicological impacts induced by remediated water towards marine bivalves. Chemosphere, 2021, 277: 130160.

5. Weiwei Jiang, Jinghui Fang, Meirong Du, Yaping Gao, Jianguang Fang, Zengjie Jiang*. 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s and metabolomics analyses reveal benzo[a] pyrene enhances the toxicity of mercury to the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1, 213: 112038.

6. Jiang,W.,Wang, X., Rastrick, S. P.S.,Wang, J., Zhang, Y., Strand, O., Fang, J., Jiang, Z*. Effects of elevated pCO2 on the 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21, https://doi.org/10.1093/icesjms/fsab139.

7. Yaping Gao, Yitao Zhang, Meirong Du, Fan Lin, Weiwei Jiang, Wenhao Li, Fengxue Li, Xuning Lv, Jinghui Fang, Zengjie Jiang*.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from cultured kelp Saccharina japonica: production, bioavailability, and bacterial degradation rates.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2021,13: 101-110.

8. Fang J, He W, Meng S, Jiang Z*, Fang J, Mao Y and Liang B. The Sediment Selectivity of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Larvae: Active or Passive? Front. Mar. Sci. 2021, 8: 697736. doi: 10.3389/fmars.2021.697736.

9. Gao, Y., Fang, J., Lin, F., Li, F., Li, W., Wang, X., Zhang, Y. Jiang, Z*. Simulation of oyster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Sanggou Bay in the ecosystem context[J]. 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020, 28 (5), 2059-2079. 

10. Lin, F., Du, M., Liu, H., ASPLIN Lars, Jiang Z*. A physical-biological coupled ecosystem model for integrated aquaculture of bivalve and seaweed in Sanggou bay[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20,431(1):109181. 

11. Zengjie Jiang, Xiaoqin Wang, Samuel P.S. Rastrick, Jinghui Fang, Meirong Du,Yaping Gaoa, Fengxue Li, Øivind Strand, Jianguang Fang. Metabolic responses to elevated pCO2 in the gills of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using a GC-TOF-MS-based metabolomics approach.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D 2019, 29: 330-338.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展开更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