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萍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资深首席科学家、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选育岗位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政府特贴专家。农业农村部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毛皮及制品质量检测监督中心主任,甘肃省草食畜繁育技术国际合作基地主任,甘肃省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草食动物科学主编。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会牛业及奶业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全国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协会牛业分会副会长。扎根青藏高原37年,致力于牦牛育种及种业自主创新研究,培育出世界上仅有的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引领世界牦牛育种方向,所育品种覆盖到牦牛主产区的75%以上,科技助力我国牦牛种业自主创新和牦牛良种繁育及制种供种体系发展,为牦牛产区脱贫致富和产业振兴,提升我国牦牛种业竞争力做出突出贡献,被牧民亲切称为“牦牛妈妈”。
主持和完成国家省部科技部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科技、科技部863、947、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牛肉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行业标准、甘肃省重点科技项目、甘肃省生物技术等课题二十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主编出版《中国牦牛》等著作1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SCI 70余篇,制定并颁布行业标准7项,授权专利30余项。培养博硕研究生60余名。
阎萍研究员先后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甘肃省道德模范、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卓越贡献奖、CCTV-7年度农业科技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个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巾帼建功标兵”、牦牛种业功臣、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卓越贡献奖、优秀科学家、2019年“工行杯”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主持以下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选育, 农业部(2008-2020,项目编号 CARS-38),883.75万;
2.行业科研项目青藏牦牛藏羊高效牧养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农业部,(2010-2014,项目编号:201003061,301万;
3.甘南牦牛藏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2011-2013) 项目编号:300万;
4.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2020-2023)项目编号:31972561,国家自然基金委, 70.8万;
5. 农业农村部项目“物种品种资源保护”(2019-2020),120万;
6. 牦牛新型单外流瘤胃体外连续培养技术(Rusitec)的引进与应用,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60万
7. 牦牛肉用性状重要功能基因标识与鉴定,863 科技部,(2008-2010),50万;
8. 甘南牦牛改良与选育技术研究示范,甘肃省科技专项(2008-2010),100万;
9.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牧区生产生态生活优化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2016)项目编号:2012BAD13B05,909万;
10. 行业科研项目:青藏牦牛藏羊高效牧养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农业部(2010-2014),项目编号:201003061,301万;
11.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甘南牦牛藏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2011-2013), 项目编号:1102NKDA027,300万;
12. 行业科研项目:夏河社区草-畜高效转化关键技术,(2012-2016)项目编号:201203008,200万;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牦牛资源与育种(2014-2021) 项目编号:CAAS-ASTIP-2014-LIHPS-01,1759.78万;
14. 横向合作项目“塔县牦牛遗传改良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8-2021)项目编号:2019-hx-001-01,250万;
15. 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草食家畜繁育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9-2020),50万;
16. 农业农村部项目“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品牌创制及产业化利用”(2019.1-2019.12),75万;
17. 2019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农牧交错带牛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2019.6-2020.12),70万;
18. 高寒草地农牧交错区牦牛“牧繁农育”高效养殖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甘肃省科技专项,40万;
19.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评价——甘南牦牛,甘肃省农牧厅,40万。
牦牛遗传繁育及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科研成果。
1.大通牦牛新品种:阎萍研究员与其他科研人员历经25年利用野牦牛为父本,经过四世代的强度选择与淘汰,成功培育大通牦牛新品种(2005年获国家新品种证书)。大通牦牛新品种产肉性能优异、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野牦牛资源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
2.阿什旦牦牛新品种:阎萍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关,育成适宜舍饲化养殖、肉用性能好的无角牦牛新品种,建立了定向选育培育无角牦牛新品种的育种技术体系,突破了利用无角性状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鉴定无角变异位点技术瓶颈,对牦牛角性状进行早期选择,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育种进程,“阿什旦”牦牛的成功培育引领了我国青藏高原牦牛品种差异化的育种方向,满足我国对牦牛品种多元化的需求。在牦牛无角性状解析、重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鉴定、牦牛繁殖性能研究、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研究等领域开展系统的基础性研究。2018年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国家级新品种证书。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入选2019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十项重大科研进展。
以第一、第二完成人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
1. 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第一完成人;
2. “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第二完成人
3. 牦牛良种繁育及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7,第一完成人;
4. 甘南牦牛选育改良及高效牧养技术集成示范,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7,第一完成人;
5. 牦牛藏羊良种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7,第一完成人;
6. 牦牛选育改良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第一完成人;
7.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第一完成人
8.大通牦牛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第二完成人
9. 青藏高原牦牛繁育及改良技术,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0,第一完成人;
10. 青藏高原社区草畜高效转化技术,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9,第二完成人;
代表性论文:
1.Wu Xiaoyun,Zhou Xuelan,Xiong Lin,Pei Jie,Yao Xixi,Liang Chunnian,Bao Pengjia,Chu Min,Guo Xian,Yan Ping*.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Potential Role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 Mammary Gland of Yak During Lactation and Dry Period[J].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2020:
2.Huang Chun,Ge Fei,Yao Xixi,Guo Xian,Bao Pengjia,Ma Xiaoming,Wu Xiaoyun,Chu Min,Yan Ping*,Liang Chunnian.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ics Reve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eding Systems on the Growth and Ruminal Development of Yaks [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21:
3.Ma Xiaoming,Fu Donghai,Chu Min,Ding Xuezhi,Wu Xiaoyun,Guo Xian,Kalwar Qudratullah,Pei Jie,Bao Pengjia,Liang Chunnian,Yan Ping* Genome-Wide Analysis Reveals Changes in Polled Yak Long Non-coding RNAs in Skeletal Muscle Development.[J]. Frontiers in genetics,2020,11:
4.Pengjia Bao,Jiayu Luo,Yanbin Liu,Min Chu,Qingmiao Ren,Xian Guo,Bolin Tang,Xuezhi Ding,Qiang Qiu,Heping Pan,Kun Wang,Ping Yan*. The seasonal development dynamics of the yak hair cycle transcriptome[J]. BMC Genomics,2020,21(11):
5.Congjun Jia,Hongbo Wang,Chen Li,Xiaoyun Wu,Linsen Zan,Xuezhi Ding,Xian Guo,Pengjia Bao,Jie Pei,Min Chu,Chunnian Liang,Ping Yan*. Genome-wide detection of copy number variations in polled yak using the Illumina BovineHD BeadChip[J]. BioMed Central,2019,20(1):
6.Xiong Lin,Pei Jie,Wu Xiaoyun,Kalwar Qudratullah,Yan Ping*,Guo Xian. Effect of Gender to Fat Deposition in Yaks Based on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s Analysis [J].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2021:
7.Xiong Lin,Pei Jie,Kalwar Qudratullah,Wu Xiaoyun,Yan Ping*,Guo Xian. Fat deposition in yak during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easons[J]. Livestock Science,2021,251:
8.Xiaolan Zhang,Qi Bao,Congjun Jia,Chen Li,Yongfang Chang,Xiaoyun Wu,Chunnian Liang,Pengjia Bao,Ping Yan*. Genome-wide detection and sequence conservation analysis of long non-coding RNA during hair follicle cycle of yak[J]. BMC Genomics,2020,21(1):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