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革,男,河南灵宝人,博士,三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多倍体育种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西瓜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组长,国际瓜类遗传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评审组专家。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瓜菜》副主编,《果树学报》《长江蔬菜》等期刊编委,河南省南亚瓜果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甜瓜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多倍体西瓜育种课题组组长。
1988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得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专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蔬菜育种与生物技术。1991年硕士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甜瓜研究发展中心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西瓜多倍体育种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主要从事西瓜多倍体育种、栽培生理和生物技术研究,在多倍体遗传育种、西瓜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方面有突破性研究进展。建立了一套离体加倍创制西瓜四倍体新种质的技术体系,建立了第一个西瓜果实代谢组库,尤其是构建了西瓜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了驯化历史及果实品质的遗传分子机制,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强化我国在西瓜基因组学国际领先地位。选育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30多个,其中“郑抗无籽5号”“莱卡红无籽3号”等16个西瓜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通过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登记新品种53个,推广面积已经达100万亩以上。“西瓜优质分子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获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第三),“西瓜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第二),“高番茄红素、瓜氨酸、Vc含量西瓜品种选育与应用”获得201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得2007年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七)。在中外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发表200篇以上论文,其中SCI 25篇,累计影响因子150以上。出版著作4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名(包括留学生6人)。
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以色列、土耳其、西班牙、津巴布韦、波兰、新西兰、比利时、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考察访问,十一次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报告。先后邀请国外西瓜甜瓜著名专家来中国进行指导,和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美国农业部蔬菜试验站、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先正达种子公司、津巴布韦国家种质库等建立合作关系。和以色列、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西班牙等国家进行合作西瓜新品种示范。
作为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组长,已经成功主办第9次到第18次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会。成功承办2008年全国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和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创办的中国西瓜网在本行业内具有很高的影响,并获得2010年中国农业网站百强。
选育的郑抗无籽系列品种每年推广面积已经达20万亩以上。遍及山东、山西、陕西、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贵州、辽宁、北京、甘肃、新疆等20个省市无籽西瓜主产区,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郑抗无籽西瓜示范基地。被安徽宿州市、内蒙古奈曼旗等政府聘为西瓜顾问。
曾先后参加农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优质多抗专用西甜瓜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瓜类蔬菜杂种优势利用与新品种选育”;主持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西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主持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离体组织染色体加倍创造四倍体西瓜新种质”、“不同倍性西瓜基因差异表达与多倍体优势机理研究”等、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郑抗无籽西瓜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多项。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露地中晚熟与无籽西瓜优质多抗适应性强新品种培育(编号:2018YFD0100704)”;农业部西瓜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多倍体育种岗位科学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3项:“多倍体西瓜果实番茄红素合成与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已经结题)、“NaCl胁迫下多倍体西瓜离子吸收及DNA甲基化调控机制研究”、“多倍体西瓜枯萎病抗性DNA甲基化调控机制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西甜瓜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项目;主持中国农科院与北京大兴区合作项目“都市型特色西瓜新品种及延长供应期配套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
1、西瓜优质分子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2、西瓜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3、‘高番茄红素、瓜氨酸、Vc含量西瓜品种选育与应用,201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