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黄文坤
浏览量:1142   转发量:2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植保所
  • 所属专业: 植物病理学
  • 邮箱 : wkhuang2002@163.com
  • 工作电话 : 010-62813082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黄文坤,男,1971年3月出生,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线虫病害综合防控及致病机制研究。

    1994年获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获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博连读博士学位。2014-2015年比利时根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北京市植物病理专业委员会理事。《BMC Plant Biology》、《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Physiology》、《Physiological and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等SCI期刊编委;《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生物安全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黄文坤长期从事植物线虫病害综合防控及致病机制研究,重点开展了农药减施增效、作物诱导抗性、抗病品种选育、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等研究。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项、973计划子课题1项;在MolecularPlant Biology, BMC Plant Biology, Plant Disease, Biological Contro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 60余篇, 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3项;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090401植物病理学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课题: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马铃薯腐烂茎线虫ISSR 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分析(31071668)”,项目执行期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费36万元,主持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方根结线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克隆及其与噻唑膦抗药性的关系分析(31272022)”,项目执行期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费80万元,主持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硅诱导水稻防御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侵入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31571986)”,项目执行期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费77.8万元,主持人。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露地蔬菜化学农药替代技术筛选、优化与应用”课题(2018YFD0201202),项目执行期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经费620万元,课题主持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稻根结线虫病抗性基因挖掘及抗病机理研究(31571986)”,项目执行期限:2022年1月至2025年12月,经费69.6万元,主持人。

参加其它项目/课题:4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

[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蔬菜产业区根结线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1103018)”子课题,项目执行期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费186万元,子课题主持人。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微生物源代谢产物杀菌剂的研制与示范”课题(2017YFD0201102),项目执行期限: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经费25万元,课题骨干。

[3]        国家973计划项目“病原线虫侵染作物的分子机制 (2013CB127501)”子课题,项目执行期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费100万元,子课题主持人。

[4]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作物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技术方案(201503114)”,项目执行期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费560万元,项目骨干。

研究成果

(一)获奖成果

1.  “粮食作物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2017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杰出科技创新奖,第2完成人,共15人。

2.  “大豆孢囊线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201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共15人。

3.   以根结线虫病为重点的设施果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集成及推广,2016年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第4完成人,共15人。

4.  青海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综合控制技术集成应用,2017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5完成人,共15人。

5.  麦类作物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应用,2017年获大北农科技奖植物保护奖,第2完成人,共12人。

6.  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6年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科学研究类一等奖,第3完成人,共15人。

7.  粮食作物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2017年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第4完成人,共16人。

8. 入侵生物学系列丛书,2016年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成果奖,第13完成人,共13人。

(二)授权专利

1.  彭德良,丌晓莉,黄文坤,彭焕,贺文婷.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特异性SCAR标记及其快速PCR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210032018.0,授权公告日:2013年3月27日),第3发明人,共5人。

2. 彭德良,丌晓莉,黄文坤,彭焕,贺文婷. 菲利普孢囊线虫特异性SCAR标记及其快速PCR检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110338657.5,授权公告日:2013年3月27日),第3发明人,共5人。

3.  彭德良,丌晓莉,彭焕,丁中,黄文坤,贺文婷. 旱稻孢囊线虫特异性RAPD和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210200140.4,授权公告日:2013年6月5日),第5发明人,共6人。

4.  彭德良,丌晓莉,彭焕,丁中,黄文坤,贺文婷. 豌豆孢囊线虫特异性RAPD标记和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210200468.6,授权公告日:2013年7月3日),第5发明人,共6人。

5.  彭德良,徐晓琴,彭焕,黄文坤,丌晓莉,姜道宏. 一种菲利普孢囊线虫LAMP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专利号:ZL201310053055.4,授权公告日:2014年2月26日),第4发明人,共6人。

6.  彭德良,徐晓琴,彭焕,黄文坤,丌晓莉,贺文婷,姜道宏. 一种禾谷孢囊线虫LAMP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专利号:ZL201310020383.4,授权公告日:2014年4月9日),第4发明人,共7人。

7.  彭德良,王高峰,黄文坤,孔令安,贺文婷. 一种快速高效的植物寄生线虫总RNA提取方法及应用(专利号:ZL201310345091.8,授权公告日:2015年4月8日),第3发明人,共5人。

8. 彭德良,朱琳峰,黄文坤,彭焕,孔令安,贺文婷. 一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LAMP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专利号:ZL201310654938.0,授权公告日:2015年6月24日),第3发明人,共6人。

9. 文艳华,彭德良,廖金铃,黄文坤. 茶皂素在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害上的应用  (专利号:ZL2014103322825,授权公告日:2016年1月20日),第4发明人,共4人。

10.  彭焕,彭德良,贺文婷,黄文坤,孔令安. 菲利普孢囊线虫Taqman MGB 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1510295749.8,授权公告日:2017年8月8日),第4发明人,共5人。 

11. 彭德良,崔江宽,彭焕,黄文坤,孔令安,王高峰. 一种小麦孢囊线虫龄期同步发育的简易培养方法,(专利号:ZL 201510900527.4,授权公告日:2017年11月30日),第4发明人,共6人。

12. 孔令安,房庆,彭德良,王高峰,黄文坤,彭焕. 一种孢囊线虫二龄幼虫孵化装置(专利号:ZL201820626787.6,授权公告日:2018年11月23日),第5发明人,共6人。

13.  黄文坤,彭德良,孔令安,彭焕,吴青松,占丽平. 一种农药对植物寄生线虫毒力生物测定的装置(专利号:201520730302.4,授权公告日:2016年1月13日),第1发明人,共6人。

14.  黄文坤,彭德良,孔令安,占丽平, 吴青松,崔江宽. 一种水稻根结线虫大量繁殖装置(专利号:ZL201520642634.7,授权公告日:2016年8月3日),第1发明人,共6人。

(三)主编/参编著作

[1]     黄文坤,彭德良,2018. 《水稻线虫病害发生与综合治理》.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10万字/20万字.

[2]     黄文坤,彭德良,薛清,2018. 《趣味线虫科普知识图册》.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译,8万/10万字.

[3]     彭德良,陈书龙,简恒,廖金铃,段玉玺. 2018.《中国线虫学研究第七卷》.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副主编,7万/40万字.

[4]     彭德良,简恒,廖金铃,段玉玺,陈书龙,胡先奇. 2016.《中国线虫学研究第六卷》.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副主编,8万/45万字.

[5]     廖金铃,彭德良,简恒等,2012.《中国线虫学研究第四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1.5万/55万字.

[6]     万方浩,谢丙炎,杨国庆等,2011. 《入侵生物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编委,pp197-230, 3.5万/76.3万字.

[7]     万方浩,冯洁,徐进等. 2011.《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北京:科学出版社,编委,pp429-438, 2万/91万字.

[8]  吴孔明. 2011. 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2万/60万字.

[9]      刘太国,陈万权.主要粮食作物抗病虫性鉴定与评价技术手册. 2017.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pp84-92,151-158,3万字/25.5万字.


(四)代表性论文

1.  Huang, Wen-Kun, Ji Hong‐Li, Gheysen Godelieve, Kyndt Tina. Thiamine induced priming against root-knotnematode infection in rice involves lignification and hydrogen peroxidegeneration.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16,17(4):614-624.

2.  Huang Wen-kun, Ji Hong-li, Gheysen Godelieve, Debode Jane, Kyndt Tina.Biochar-amended potting medium reduces the susceptibility of rice to root-knotnematode infections.  BMC Plant Biology,2015,15:267.

3.  Huang WK,Wu QS,Peng H, KongLA, Liu SM, Yin HQ, Cui RQ, Zhan LP, Cui JK, Peng DL. Mutations inAcetylcholinesterase2 (ace2) increase the insensitivity of acetylcholinesteraseto fosthiazate in the roo 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incognita. Scientific Reports,2016, 6:38102. 

4. Huang Wen-Kun, Cui Jiang-Kuan , Liu Shi-Ming, Kong Ling-An, Wu Qing-Song ,Peng huan, He Wen-ting, Sun Jian-hua, Peng De-liang.   Testing various biocontrol agents against 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incognita) in cucumberplants identifies a combination of Syncephalastrumracemosum and Paecilomyces lilacinusas being most effective. Biological Control,2016, 92:31-37. 

5. Huang Wen-Kun, Sun Jian-Hua, Cui Jiang-Kuan, Wang Gang-Feng, Kong Ling-An,Peng Huan, Chen Shu-Long, Peng De-Liang. Efficacy evaluation of fungus 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 and nematicideavermectin against 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incognita on cucumber.      PLoS One, 2014, 9(2):e89717. 

6. Huang Wen-Kun, Peng Huan,Wang Gao-Feng, Cui Jiang-Kuan, Zhu Lin-Feng, LongHai-Bo, Peng De-Liang.       Assessmentof gene flow from glyphosate-resistant transgenic soybean to conventional soybeanin China.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2014, 36:1637–1647.

7. Wen-kun Huang, Deliang Peng Hong-Yun Jiang Haibo Long, Huan Peng, Gao-FengWang.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hemicalnematicides and biofumigation on the control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in glasshouse tomato. Russian Journal of Nematology,2011, 19(1):45-52. 

8. Zhong J, Pang X D, Zhu HJ, Goa BD, Huang WK*, Zhou Q.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isegmentedmycovirus from the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Viruses, 2016, 8(10):268. (*通讯作者) IF=3.465

9.  Jiang-Kuan Cui, Wen-Kun Huang*, and Huan Peng, Yan Lv,Ling-An Kong, Hui-Xia Li, Yan Wang, De-Liang Peng. Efficacy evaluation of seed-Coatingcompounds against cereal cyst nematodes and root lesion nematodes on wheat. PlantDisease, 2017, 101(3):428-433 (*并列第一作者).

10.   Zhan Li-ping, Ding Zhong, Peng De-liang, Peng huan, KongLing-an, Liu Shi-ming, Liu Ying, Li Zhong-cai, Huang Wen-kun*. Evaluation of Chinese rice varieties resistant to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graminicol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8, 17(3): 621–630.( *通讯作者)

11.   Li-Ping Zhan, De-Liang Peng, Xu-Li Wang, Ling-An Kong, HuanPeng, Shi-Ming Liu, Ying Liu, Wen-KunHuang*. Priming effect of root-applied silicon on the enhancement ofinduced resistance to 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graminicola in rice. BMC Plant Biology, 2018,18:50  https://doi.org/10.1186/s 12870-018-1266-9.(*通讯作者). 

12.  Chao Xiang, Ying Liu, Shi-Ming Liu, Ya-Fei Huang, Ling-An Kong, HuanPeng, Mao-Yan Liu, Jing Liu, De-Liang Peng*and Wen-Kun Huang*. αβ-Dehydrocurvularin isolatedfrom the fungus Aspergillus welwitschiae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behaviourand development of 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graminicola in riceroots. BMC Microbiology,2020, 20:48. https://doi.org/10.1186/s12866-020-01738-2

13.  Chao Xiang,† Xiaoping Yang,†, Deliang Peng, Houxiang Kang , Maoyan Liu,Wei Li, Wenkun Huang,* and Shiming Liu,*. Proteome-Wide Analyses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mpatible Interaction of Rice with the Root-KnotNematode Meloidogyne graminicola. Int. J. Mol. Sci. 2020, 21, 5640;doi:10.3390/ijms21165640.

14. 黄文坤,何旭峰,丁中, 彭德良.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 20(1):60-69.

15. 黄文坤, 占丽平, 吴青松, 孔令安, 彭焕, 崔江宽, 彭德良. 植物对线虫病害的诱导抗性及其生理生化机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 23(11):1501-1508.

16. 吴青松, 郭连兴, 李学斌, 王山松, 彭德良, 张桂娟, 张超, 黄文坤. 土壤熏蒸结合机械化深耕处理防治连作土壤西瓜根结线虫效果评价.植物保护, 2016, 42(3):244-249.(通讯作者)

17. 吴青松, 彭德良, 黄文坤. 植物寄生线虫乙酰胆碱酯酶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植物保护,2016, 42(3):17-21.(通讯作者)

18. 黄文坤#,向超#,刘莹,丁中,彭德良*. 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发生与防治.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289-296. ( #并列第一作者).

19. 向超,彭德良,彭焕,刘莹,黄文坤*. 柑橘半穿刺线虫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华北农学报,2018,33(增刊):259-267. (*通讯作者).

20. 周建宇,袁涛,叶姗,黄文坤,李忠彩,丁中. 氟吡菌酰胺不同施药方式对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2018,45(6):1412-1418.

(五)参编行业/地方标准

1. 戚仁德,彭德良,汪涛,赵伟,黄文坤等. 2013. 安徽省地方标准:小麦孢囊线虫防控技术规程(DB34/T 1945-2013).安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 戚仁德,彭德良,汪涛,赵伟,王娥梅,黄文坤等. 2013.安徽省地方标准:小麦孢囊线虫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4/T 1946-2013).安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3.  侯生英,彭德良,张贵,王信,黄文坤等. 2014. 青海省地方标准: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控制技术规程(DB63/T 1925-2014).青海: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4. 彭德良,彭焕,黄文坤,孔令安.  农业行业标准:“小麦孢囊线虫鉴定和监测技术规程 NY/T 3533-2020, 2020.7.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5.  彭德良,黄文坤,彭焕,孔令安.   农业行业标准:小麦孢囊线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NY/T 3559-2020,2020.7.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6.  彭德良,彭焕,黄文坤,孔令安.  农业行业标准:小麦品种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 NY/T 3568-2020,2020.7.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