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徐革锋
浏览量:487   转发量: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研究员
  •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水产科学研究院
  • 所属专业: 水产
  • 邮箱 : xugefeng@hrfri.ac.cn
  • 工作电话 : 0451-87930964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徐革锋(1979-),研究员,现任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室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冷水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黑龙江省水产种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天津农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鲑鳟鱼类遗传育种与繁殖、性控育种及多倍体种质创制。主要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鲑鳟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及核心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解决了虹鳟种源卡脖子难题,打破了虹鳟全雌三倍体种质创制技术长期被欧美的垄断,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雌苗种制种技术体系。本人擅长鱼类性别控制、基因组加倍和分子辅助选择等育种技术,注重前沿理论与现有技术的集成与创新,能够准确的把握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较强的学术情报搜集与整理能力,善于在本研究领域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实施方案。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鲑鳟遗传育种与繁殖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鲑鳟遗传育种团队隶属于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是中国首个以鲑鳟渔业研究为特色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团队重点聚焦我国鲑鳟养殖产业对种业和核心技术需求,开展鲑鳟鱼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前沿育种技术研发、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养殖模式构建等研究,以及相关品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支撑鲑鳟产业可持续发展,助推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为团队发展定位。重点研究方向包括鲑鳟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及前沿育种技术开发、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现有成员7人(含团队首席),其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比例为2:1:4。

    本团队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所在单位拥有淡水鱼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冷水性鱼类种质资源及增养殖重点开发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冷水性鱼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本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55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63台/套,总值3000余万元。


科研项目

1. 鲑鳟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59.5万元/特色淡水鱼体系/2022.01-2022.12/项目级/主持;

2.东北地区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33.54万元/农业财政专项/2020.01-2022.12/课题级/主持;

3.鲑鳟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项目/42.5万元/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2.01-2022.12/项目级/主持;

4.虹鳟新种质测试及三倍体规模化制种技术研究/260万元/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18.01-2020.12/项目级/主持;

5.雌性(XXX)三倍体虹鳟类雄性化调控机制/6万元/黑龙江省自然基金/2016.06-2019.06/项目级/主持;

6.水产养殖生物性别和发育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92.4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12-2021.12/课题级/参加。




研究成果

主持、参加各类项目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1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29 篇、通讯作者发表9 篇;获得授权专利 18 项,其中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2 项、国际专利2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件;获奖6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014, 2;2012, 8)、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2, 1)、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17, 16)。在新品种开发方面,培育出国内首个虹鳟“水科1号”及“全雌1号”新品种,填补了我国虹鳟新品种的空白,解决了虹鳟种源“卡脖子”难题;构建了全套细鳞鲑的全人工繁育及群体选育技术,作为第一起草人发布了“细鳞鱼”行业标准;本人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虹鳟全雌三倍体规模化制种技术体系,完成了全雌二倍体、三倍体虹鳟和三倍体金鳟的新品系创制,累计向全国 10 多个主养地区推广虹鳟三倍体发眼卵200余万粒。经过相关专家现场验收和评价,国产虹鳟三倍体的倍化率(95%以上)、全雌率(99%)和制种损失率(20%以下)这三个关键指标全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国产虹鳟三倍体苗种的订单制供应,打破了欧美在制种技术及苗种供应市场的垄断,改变了我国虹鳟全雌苗种供应格局;参与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起草,为鲑鳟鱼行业自律和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多次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会,累积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300 余人,在业界树立了良好学术声誉。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