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王娜
浏览量:308   转发量: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研究员
  •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水产科学研究院
  • 所属专业: 水产
  • 邮箱 : wangna@ysfri.ac.cn
  • 工作电话 : 0532-85831605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王娜,女,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7月至今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鱼类细胞种质资源保存应用及鱼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鱼类细胞种质资源保存应用方面,作为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细胞资源库负责人之一,参与种质库可研报告编写、方案设计等工作,建立了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等多种鱼类细胞系并共享应用,保持了团队在鱼类细胞培养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在鱼类功能基因组学方面,针对鲆鲽鱼类抗病、体色白化及半滑舌鳎性别生长异形等性状,系统运用多组学、生化分析及体内遗传操作等手段,揭示了大菱鲆grim-19、stat3等多个基因抗病免疫功能,为鲆鲽鱼类抗病产品研制及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资料;发现牙鲆白化与黑色素代谢、卵磷脂代谢、光传导通路显著相关,揭示甲状腺激素可增加白化比例,为防治牙鲆白化提供重要依据;揭示类固醇生物合成、细胞周期及hippo信号通路等是半滑舌鳎性别生长异形现象的重要原因,定位到zbed1等多个调控性别生长异形的性染色体连锁基因,为阐明鱼类性别生长异形机制奠定重要基础。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文章25篇、核心期刊2篇,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参编专著2部。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获得省部级奖励11项。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鱼类细胞种质资源保存应用,鱼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类课题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863子课题1项、国家十三五蓝色粮仓项目子课题1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渔业科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等。

1. 2011.01-2013.12,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大菱鲆Grim19基因在细胞凋亡及病原感染防御中的作用研究,18万元。

2. 2012.01-2015.12,国家863课题子课题,海洋动物配子和胚胎冷冻保存及种质库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101.32万元。

3. 2015.01-201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转录组和microRNA信息的牙鲆白化发生机制研究,85万元。

4. 2016.01-2017.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半滑舌鳎生长生殖轴关键因子鉴定及调控网络研究,20万元。

5. 2019.01-202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性类固醇激素调控半滑舌鳎性别大小异形的分子机制研究,73.20万元。

6. 2018.12-2022.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项目子课题,半滑舌鳎性别发育与生产性状的关联机制,63.90万元。

7. 2019.01-2020.1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渔业科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半滑舌鳎性别大小异形关键基因鉴定及表达调控模式研究,25万元。

8. 2020.01-2022.12,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项目子课题,海洋动物细胞系与配子收集与保存,59万元。

9. 2022.01-2022.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海水鱼类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团队项目,49.50万元。




研究成果

1. 在鱼类细胞种质资源保存应用方面,建立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等多种鱼类细胞系并共享应用,保持了团队在鱼类细胞培养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细胞资源库负责人之一,参与种质库可研报告编写、方案设计等工作,建立大菱鲆肾细胞系、漠斑牙鲆肾细胞系、牙鲆白化及正常皮肤细胞系,参与建立半滑舌鳎、石斑鱼等多种组织细胞系,揭示这些细胞系在鱼类病原学和基因功能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保持了团队在鱼类细胞培养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又主持/承担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横向课题,建立了中华鲟、长江鲟、黑尾近红鲌等鱼类的胚胎和组织细胞系10余种。

2. 在鱼类功能基因组学方面,针对鲆鲽鱼类产业中的抗病、白化及性别生长异形等问题,系统运用多组学、生化分析及体内遗传操作等手段解析这些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助力鱼类遗传育种研究。

2.1 鲆鲽鱼类免疫抗病基因鉴定及遗传机制研究

综合利用定量PCR、重组表达、亚细胞定位、酵母双杂交、细胞凋亡分析、双荧光素酶、病原感染等技术方法揭示了大菱鲆grim19、stat3、stat2等基因的抗病免疫功能,为鲆鲽鱼类抗病产品研制及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2.2 鲆鲽鱼类性别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

鉴定到位于W染色体的低密度脂蛋白lpr13,发现该基因特异表达于卵巢;发现雌性特异csw3基因重组蛋白注射后能够显著升高foxl2的表达水平,同时显著降低sox9和amh表达水平,为阐明半滑舌鳎性别决定机制奠定基础。   

2.3 牙鲆体色白化分子机制研究

针对牙鲆产业存在的高比例体色白化现象,开展了组学、激素处理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牙鲆白化与黑色素代谢、卵磷脂代谢、光传导通路显著相关,揭示甲状腺激素可能通过调控糖代谢及酪氨酸酶通路影响白化比例,对防治牙鲆白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4 半滑舌鳎性别生长异形机制研究

(1)半滑舌鳎雌雄转录组分析初步揭示W染色体的重要调控作用

绘制两龄半滑舌鳎生长/生殖轴主要组织的雌雄转录本差异表达谱,揭示性别大小异形与类固醇生物合成、MAPK等通路有关,WGCNA提示W染色体在半滑舌鳎性别大小异形中发挥重要作用; 

(2)半滑舌鳎雌雄GWAS分析定位到zbed1等W染色体基因    利用半滑舌鳎雌雄GWAS分析鉴定出25个显著相关基因,多定位于性染色体。其中,定位于W染色体的zbed1等基因在雌性垂体和脑中表现出特异表达或高表达模式。DAP-seq分析发现zbed1基因可调控hippo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翻译、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等。

(3)揭示细胞周期通路和hippo信号通路是半滑舌鳎性别生长异形重要原因

绘制了半滑舌鳎雌、雄及伪雄鱼生长-生殖轴组织的全转录组和DNA甲基化图谱,鉴定出多个在雌性肌肉、性腺中表现出上调趋势的细胞生长和死亡相关通路,发现细胞周期通路的激活和hippo信号通路的抑制是半滑舌鳎雌雄大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两个通路也是zbed1转录因子的重要候选调控通路,为深入研究zbed1与关键通路的调控网络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4)对nipbla等WZ同源异配基因、类固醇合成通路基因、igfbp家族基因、卵巢分泌因子gdf9/bmp15开展了表达模式、可变剪切、RNA干扰、转录表观调控等研究。

发现nipbla-z至少存在三种可变剪切形式,nipbla-w及nipbla-z-tv1/tv2表现出多个组织的雌雄差异表达,对nipbla进行RNAi敲降后,观察到bmp4、wnt11 及 spred2 等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发现类固醇合成通路基因dhcr24在雌性肝脏和性腺中表达量最高,RNAi敲降后,ebp和pi3k均表现出下调表达;发现IGFBP家族、gdf和bmp家族等多个基因均表现出雌雄二态性表达,其中igfbp7、gdf9、bmp15均高表达于卵巢,利用RNA干扰初步阐释了这些基因参与半滑舌鳎雌雄生长调控的通路。这些研究为深入挖掘调控半滑舌鳎两性生长异形的关键基因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述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Genomics、Aquaculture等杂志发表文章27篇,其中SCI文章25篇,以第一完成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编专著2部,以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各类奖励11项。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