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平花,女,生于1973年,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8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2011年7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农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在口蹄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先后建立了O(中国型和缅甸98谱系)、A和AsiaI型FMDV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为未来FMDV蛋白功能、基因复制与表达调控机理、致病的分子机制和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持过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204NKCA109),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增量项目(202013ZL036),2015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610322015021),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成果培育专项,参与十三五牛羊重大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及防控研究(2017YFD0500902)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利用已经建立的口蹄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成功研制了可精准区分感染与免疫动物的“猪口蹄疫O型病毒3A3B表位缺失灭活疫苗”,获批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口蹄疫O型、A型二价3B蛋白表位缺失灭活疫苗” ,获批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口蹄疫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建立及应用”2019年获得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任职期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其它作者SCI论文30余篇。
宿主抗病毒感染与免疫生物学团队成立于2015年,在原“口蹄疫病原生物学培育团队”(2014)和“基因与分子标识课题组”(2004)的基础上建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著名病毒学家谢庆阁先生(1939–2016)的科研理念、追求与夙愿。进入新时代,团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指示精神为总方针,通过加强抗病毒免疫学基础研究,引领创新性动物疫病防控理论、技术与产品的研究,为我国动物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团队在口蹄疫常规疫苗、分子病原学检测方法、感染与免疫鉴别诊断技术、口蹄疫病毒反向疫苗学等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为口蹄疫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在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支持下,打造升级科研平台,年青科研人员不断加入,团队的科研实力日益壮大。目前团队研究领域涉及了口蹄疫病毒、猪蓝耳病病毒,塞内卡病毒等RNA病毒,在免疫学、病毒抗原结构解析、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研究领域:
以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等RNA病毒为模式病原,开展病原学与宿主抗病毒免疫机理研究,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理论、技术与产品支撑。目前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猪、牛抗病毒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研究
以口蹄疫病毒、塞内卡病毒、蓝耳病病毒等为模型,从B细胞、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免疫记忆细胞等方面入手,研究猪、牛抗病毒免疫特点,如树突状细胞的表型特征、组织分布、诱导分化机制与抗原递呈功能差异等。近期重点研究高亲和力中和抗体应答机制与影响因素。
(二)病毒抗原构效关系与防控技术创新
建立单个B细胞抗体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口蹄疫病毒、塞内卡病毒、蓝耳病病毒等病毒的单个B细胞抗体库,系统鉴定病毒抗原结构,确定免疫优势表位,发掘保守隐藏位点、结构依赖性位点;研究病原定型、抗原/抗体定量、定性检测新技术,感染与免疫鉴别技术体系,创制广谱疫苗与高效分子疫苗,为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三)病毒感染调控宿主免疫应答机制研究
研究口蹄疫病毒与蓝耳病病毒等抑制或拮抗宿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重点研究自噬、外泌体等介导的感染机制,病毒感染巨噬细胞等引起炎性/细胞因子风暴的分子机制,解释诱发自噬与炎性因子应答的关键病毒蛋白,揭示宿主差异性分子(如受体与非编码RNA等)在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功能,并探讨新型的抗病毒免疫策略。
发展目标:
建立成熟的抗病毒免疫生物学研究平台与人才队伍,在动物抗病毒免疫机理、抗原分子设计、靶向抗原递呈技术等方面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口蹄疫与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技术与产品支持。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1)主持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204NKCA109):“口蹄疫分子标记疫苗及配套鉴别诊断试剂研制”,经费10万元,已结题;
(2)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增量项目(202013ZL036):“口蹄疫分子标记疫苗及配套鉴别诊断技术研制”,经费27万元,已结题;
(3)主持2015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610322015021): “猪口蹄疫A型标记疫苗的研制”,经费50万元,已结题;
(4)主持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基础性重大成果培育项目((SKLVEB2018CGPY02),到账经费120万元,已结题;
(5)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牛羊重大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及防控项目研究”(2017YFD0500902), 经费333万元;
(6)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702266),“口蹄疫病毒3A蛋白变异改变病毒宿主嗜性的分子机制”,2018/01-2020/12,21万元,已结题;
(7)参加 国家支撑计划(2013BAD12B00)“外来与新发动物疫病预警与阻断技术研究与开发”,2013/01-2017/12,146万元,已结题;
(8)参加 “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2AA101304)“畜禽重要疫病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2012/01-2015/12,114.7万元,已结题;
一、发明专利:
1. “3B蛋白优势表位缺失的口蹄疫标记疫苗株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201710175378.9,2020年12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一;
2. “一种A型口蹄疫标记疫苗及其构建方法”,专利号:201510246150.5,2017年6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一;
3. “用反向遗传操作拓展口蹄疫疫苗株抗原谱及疫苗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0 1 0256781.2,2013年1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二;
4. “一种O性口蹄疫分子标记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210035986.7,2013年12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三;
5. “通过耐酸性改造在昆虫中组装口蹄疫病毒空衣壳的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05955.8。2011年4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五。
二、兽药注册证书
1、 “猪口蹄疫O型病毒3A3B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rV-1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2017新兽药证字第50号),排名第二;
2、“口蹄疫O型、A型二价3B蛋白表位缺失标记灭活疫苗”获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2019新兽药证字52号),排名第三;
3、 “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阻断ELSIA抗体检测试剂盒”获三类新兽药注册证书((2021)新兽药证字46号),排名第五;
4、 “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2C3AB抗体检测试纸条”获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2015新兽药证字23号),排名第八。
三、获奖情况:
5、 2015年“规模牲畜场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
6、 2019年“口蹄疫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 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排名第二;
四、 发表的代表性文章
1. Pinghua Li, Zengjun Lu, Huifang Bao, Dong Li, et al. In-vitro and in-vivo phenotype of type Asia1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es utilizing two non-RGD receptor recognition sites. BMC Microbiology, 2011, 11:154.
2. Pinghua Li, Xingwen Bai, Yimei Cao, Chenghao Han, et al.. Expression and Stability of Foreign Epitopes Introduced into 3A Nonstructural Protei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Plos one, 2012, 7:7.
3. Pinghua Li, Xingwen Bai, Pu Sun, Dong Li, et al. Evaluation of a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vaccine candidate generated by reverse genetics. 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012, 8:57.
4. Pinghua Li*, Zengjun Lu, Xingwen Bai, Dong Li, et al. Evaluation of a 3A-truncated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n pig for its potential as marker vaccine candidate. Veterinary Research, 2014, 45:51.
5. Pinghua Li, Xueqing Ma, Xingwen Bai, Pu Su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largest non-essential regions of the C-terminal portion in 3A protei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or replication in cell culture. Virol J. 2020; 17: 137.
6. Kun Li # , Yong He #, Li Wang # , Pinghua Li # , et al. Two Cross-Protective Antigen Sites on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Serotype O Structurally Revealed by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rom Cattle. J Virol. 2021 Oct 13;95(21):e0088121.
7. Ya Gao # ,Pinghua Li # , Xueqing Ma, Xingwen Bai, et al.The rescue and selection of thermally stable type O vaccine candidate strains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Arch Virol. 2021 Aug;166(8):2131-2140.
8. XingWen Bai, HuiFang Bao, PingHua Li, et al. Engineering Responses to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the VP0- and VP3-Coding Regions of PanAsia-1 Strains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Serotype O. J Virol. 2019 93(7): e02278-18.
9. Shichong Han, Shiqi Sun, Pinghua Li, et al. Ribosomal Protein L13 Promotes IRES-Driven Translat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n a Helicase DDX3-Dependent Manner. J Virol. 2020, 94(2): e01679-19.
10. Xueqing Ma, Ying Ling, Pinghua Li, et al. Cellular Vimentin Interacts with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3A and Negatively Modulates Viral Replication. J Virol. 2020, 94(16): e00273-20.
11. Hong Yuan, Na Li, Pinghua Li *, et al. Modification of the second translation initiation site restricts the replicat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n PK-15 cells. Applied Microbial And Cell Physiology. 2020, 104(19):8455-8466.
12. Hong Yuan, Pinghua Li, Huifang Bao, et al. Engineering viable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es with increased acid stabilit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vaccines. Applied Microbial And Cell Physiology. 2020, 104(4):1683-1694.
13. Hong Yuan, Pinghua Li*, Xueqing Ma, et al. The pHstability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Virology Journal, 2017, 14:233.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