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199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生物系,获微生物与生化专业理学学士,2000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硕士,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博士。2000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2007年被农业部聘为玉米产业体系遗传育种室岗位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包括(1)玉米育种研究。研究我国玉米育种目标,探讨高密度育种方法和技术。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模式的概念,结合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半外来种质,选育自交系。(2)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研究,通过引进、改良热带、亚热带种质扩增我国QPM种质基础;构建QPM近等基因系研究胚乳修饰基因和进行QPM种质创新。(3)种质资源的分析研究。包括国内外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配合力研究、杂种优势群和模式研究等。(4)外来种质引进、鉴定、改良、繁种、发放和应用,包括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种质、美国和加拿大种质和欧洲种质等。主持和参加的课题有项目12项,包括主持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支撑计划、农业部“948”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参与审定品种10余个,新品种保护20余项,专利4项,完成科研文章50篇左右,包括SCI文章20篇左右。
课题组长为李新海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转基因专项重大课题负责人。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课题组共有固定研究人员8人,课题组研究助理12人,博士后3人,博士生4人,硕士生10人。主要研究方向:1.玉米种质改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2.玉米优质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3.玉米抗生物以及非生物逆境遗传机理解析。目前,课题组主要开展玉米种质改良与材料创制、玉米重要品质及抗性性状的遗传解析、优良新品种选育等研究。研究创制玉米新品种10个以上,获得新品种权15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以上,发表SCI论文80多篇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1 东华北区早熟抗逆耐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第六课题高效育种新模式,2017年7月-2020年12月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高产、抗倒、易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2016年1月-2017年12月
3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研-藏粮于技第三课题玉米高产抗逆宜机收新品种培育 ,2020年1月-2020年12月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高产、耐旱、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2019年1月-2021年12月
5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研-草地贪夜蛾防控第六任务抗草地贪夜蛾玉米种质资源鉴定与创制,2020年1月-12月
6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2016年1月-2020年12月
参与审定品种10余个,包括中单901,中单668,中单603,中单685,中单107,敦玉323,九玉W03等,其中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5个;品种权获得20余项;
代表性文章:
1.Introgression of opaque2 into WaxyMaize Causes Extensive Biochemical and Proteomic Changes in Endosperm. PLoSOne, 2016, 通讯作者
2.Trends in drought tolerance in Chinese maize cultivars from the 1950s to the2000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7, 通讯作者
3.糯玉米opaque2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创制. 作物学报,2017, 通讯作者
4.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及在玉米中的应用. 玉米科学, 2018, 通讯作者
5.基于RNA-Seq技术的o2胚乳差异表达分析.玉米科学, 2019, 通讯作者
6. 玉米opaque2突变体籽粒表型及营养成分分析. 玉米科学,2020, 通讯作者
7. 玉米株高qPH10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玉米科学,2020, 通讯作者
8.Opaque2基因对糯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通讯作者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