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周金林,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原虫病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等荣誉称号。兼任上海市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从事动物原虫和媒介生物蜱虫等寄生虫基础理论和防控技术研究。先后在日本北海道大学(2000/9-2002/9)和日本国立原虫病研究中心(2004/3-2006/8)进行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合作研究。
1.获奖成果4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2.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伊氏锥虫病诊断技术,GB/T 23239-2009;
3.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巴贝虫病诊断,WS/T 564—2017;巴贝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WS/T 632—2018;
4.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90多篇,最高影响因子22.43分,近五年,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多篇;
5.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获得日本发明专利授权2项,中国发明专利9项;
6.主持国内外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包括主持973课题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比尔盖茨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IFS基金1项,以及863项目、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课题6项和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上海自然基金等;
7.国际合作:牵头建立与日本带广畜产大学原虫病中心的“动物原虫病研究”联合实验室,获得中日交流项目3项;建立与蒙古国兽医研究所和与巴西南大河联邦大学的合作关系;
8. 人才培养:培养农业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培养上海市“一带一路”蒙古青年科学家1名。培养博士后4人,毕业博士生5名,硕士生30多名。
本团队以危害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原虫病及其媒介硬蜱为研究对象,开展原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监测、预防及综合防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期揭示重要原虫病感染与传播机制,建立高效诊断和监测技术,研发原虫病预防和控制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兼顾动物寄生虫虫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建成中国动物寄生虫标本馆。
近五年,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竞争性科研项目共35项,合同经费2680万元。企业合作横向课题3项,金额150多万。
一、人才基金项目情况
1.2003年, 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蜱的Serpin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3.5万元。
2.2004年,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镰形扇头蜱半胱氨酸蛋白酶分子的克隆和鉴定,2万元。
3.2005年, 上海市人事局人才基金, 2万元。
4.2009年, 上海市闵行区政府高层次人才基金, 20万元。
5.2011年,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蜱虫传播原虫病研究(11BA1413500),2011.6-2012.5, 1万元。
二、企业合作项目情况
1. 2021年,瑞普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虫不叮成果转化项目,2021.9-2026.9,100万元
2. 2019年,杭州维亿贸易有限公司,惰性粉杀蜱效果评估试验,2019.3-2020.12,25万元。
3.2019年,苏州艾棣维欣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弓形虫在猫体上的免疫攻毒试验,2019.1-2020.12,17万元。
4.2013年,梅里亚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犬的蜱及蜱传病调查研究,7万元。
5.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9901化合物杀虫初步实验,2万元。
6..2009年,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硬蜱生物试验,15万元。
三、主持研究课题情况
1.编号 Y2021GH01-3中日、中韩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合作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级统筹项目,2021.1-2021.12,13万元。
2.编号 JPJ008837, Japan- China Joint Research Approach to Control the Tick-borne Protozoan Diseases(蜱传原虫病控制的中日合作研究), 中日农业科技合作项目,2020.4-2025.4,2000万日元(130万人民币)。
3.编号 Y2019YJ07-04,非洲猪瘟相关媒介的灭虫技术与产品研发,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级统筹项目,2019.10-2020.12,31.5万元。
4.编号18490740900,基于组织液的畜产品中弓形虫的免疫检测技术研究,上海科委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项目,2018.10-2020.9,30万元。
5.编号2017YFD0501200,严重危害畜禽的寄生虫病诊断、检测与防控新技术(课题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7-2020.12,38万元。
6.编号31711540022,原虫经蜱传播的分子机制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017.4-2019.12,20万元。
7.编号31572512,蜱的Serpin分子RHS-2在血液消化和生殖产卵中的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6.1-2019.12,76.44万元。
8.编号2015CB150300(04),牛羊重要寄生虫致病机制的分子基础(寄生虫致病相关酶的鉴定与功能),973项目,2015.1-2019.12,490万。
9.编号31491240257,ILRI-NSFC科研合作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014.10-2014.12,3万元。
10.编号OPP1098706,Development of the dsRNAs as an anti-tick biological agent,盖茨基金挑战项目,2013.11-2015.4,10万美元。
11.编号31311140167,蜱与蜱传原虫病控制的中日国际合作研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013.4-2015.12,11.7万元。
12.编号31172095,镰形扇头蜱IgG 结合蛋白清除宿主IgG 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1-2015.12,57万元。
13.编号2012ZX10004220,重要寄生虫病监测技术研究(田鼠巴贝斯虫血清学检测技术研究),传染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1-2015.12,8万元。
14.编号201202019,我国重要原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重要蜱媒原虫诊断和监测技术研究),卫生行业科研专项,2012.1-2014.12,186万元。
15.编号201110039-4,食品中食源寄生虫、溶藻弧菌检测技术及食品加工行业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肉品中食源性寄生虫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质检)科技专项,2011.1-2013.12,30万元。
16.编号200903036-04 日本血吸虫病、包虫病、弓形虫病和附红细胞体等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技术(家畜弓形虫病防控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10-2013.12,100万元。
17.编号2011ZX08011-004,转基因猪、牛和羊的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寄生虫模型的转基因羊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转基因重大专项,2011.1-2012.12,24万元。
18.编号30871846,镰形扇头蜱抗凝血分子的鉴定和RNA干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01-2011.12,30万元。
19.编号无,镰形扇头蜱抗微生物多肽的基因筛选和鉴定,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8.12-2010.12。
20.编号2006AA10A207,畜禽重要寄生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创制,863现代农业重大专项,2006.12-2010.10,30万元。
21.编号07DZ05028,媒介蜱体内人畜共患的莱姆病病原标准检测技术研究,上海市标准化项目,2007.10-2010.10,18万元。
22.编号2008ZX08011-004, 转基因猪、牛和羊的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吸血硬蜱体内靶基因的检测和漂移风险评估),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08.07-2010.12,65万元。
23.编号2006JB02,媒介硬蜱唾液腺药物活性功能分子的基因筛选和功能解析,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专项,2007.01-2009.12,40万元
24.编号沪农科攻字(2006)第 5-4 号, 宠物(猫、狗)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重大病害的检测技术研究,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2006.12-2009.11,10万元。
25.编号03ZR14113,蜱的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克隆,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004.01-2006.12,5万元。
26.编号20030114-T-326,伊氏锥虫病的标准化诊断技术,农业国家标准项目,2003.01-2005.12,3万元。
27.编号2001CCA00900,蜱的生物活性相关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科技部973前期专项,2002.01-2004.12,99万元。
28.编号无,体外药敏试验检测伊氏锥虫抗药性研究,中国农科院国际合作基金,1999.01-2000.12,2万元。
29.编号IFS,B/2792-1,Drug resistance by different isolates Trypanosoma evansi in China,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f Science,1998.09-2000.09,1万美元。
30.编号无,伊氏锥虫VSG基因的cDNA克隆和鉴定,中国农科院科研基金,1998.01-2000.12,3万元。
1.构建了蜱的研究平台,系统开展了蜱的媒介特征分子基础研究和防控新技术研究:建立了国内鲜有的蜱完整生活史的实验室饲养、显微解剖、RNA干扰等技术平台。分离鉴定了蜱唾液腺多个重要蛋白分子和小RNA分子,初步解析了蜱传播病原的分子基础,发现蜱唾液腺退化的自噬与凋亡协同机制,筛选出RH50\P36等抗蜱疫苗候选分子,实验验证了RNA抗蜱生物制剂的应用前景。
2. 建立锥虫等多项血液原虫检测与分型技术,在新发原虫病的诊断上做出突出贡献:主持制定“伊氏锥虫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参与制定二项卫生部巴贝斯虫病诊断技术标准,诊断出我国首例人感染巴贝斯虫病例。分离鉴定了我国第一株兔源Ⅲ型弱毒弓形虫虫株。
3. 系统揭示了巴贝斯虫的以硫氧还原蛋白酶体系为主的抗氧化途径,通过对关键酶TRXR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其C-末端二个关键活性位点,这为研发特异性抑制剂提供靶点。
4. 发现我国孤雌生殖长角血蜱种群,确定了长角血蜱是我国新发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传播阶段为若蜱阶段,为新发原虫病的流行病学提供重要依据。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