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郭宪,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繁殖技术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牦牛资源与育种团队首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柔性引进拔尖人才。主要从事牦牛肉牛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利用及牦牛肉牛繁育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援青专项等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与培育牦牛新品种1个;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7项;主编著作6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70篇。
学科建设:坚持“四个面向”,立足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依托甘肃省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草食家畜繁育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重点开展牦牛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牦牛表型测定与重要功能基因鉴定、牦牛高效扩繁及新品种培育、牦牛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先后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牦牛新品种2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7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8部。
人员结构: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4人;均获得博士学位。拥有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甘肃省草食畜产业技术体系牛首席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2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拨尖人才1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培育计划1人。团队人员兼任国家畜禽资源管理委员会牛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1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人;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副会长1人,理事2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理事长1人,理事2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2人;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牛业及奶业标准化工作组组长1人。
[1]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牦牛资源与育种”;项目编号:25-LZIHPS-01;起止年限: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总经费497万元;团队首席.
[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繁殖技术岗位;项目编号:CARS-37;起止年限:2017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总经费:427.75万元;岗位科学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磷酸化介导的CPEB1泛素化降解触发牦牛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机制”;项目编号:32272852;起止年限: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总经费:70.2万元;主持.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牛藏羊适应性品种选育及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编号:2022YFD1302103;起止年限:2022年12月1日-2027年11月30日;总经费:400万元;主持.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农牧交错区饲草料优化配置及牦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编号:2021YFD1600205;起止年限:2021年12月1日-2024年11月30日;总经费:130万元;主持.
[6]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甘南牦牛提质增效和活性肽蛋白粉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编号:23ZYQP0001;起止年限:2023年9月15日-2025年9月14日;总经费:130万元;主持.
[7] 科技特派团专项“肉牛高效繁育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项目编号:23CXNH0016;起止年限:2023年9月1日-2025年8月31日;总经费:25万元;主持.
[8] 东西部协作科技项目“夏河牦牛藏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2301;起止年限:2023年9月1日-2023年8月31日;总经费:20万元;主持.
[9] 青海省特派员专项“称多县牦牛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2023-NK-P68;起止年限:2023年4月1日-2023年5月31日,总经费:30.93万元;主持.
[10] 科技援青合作专项“玉树牦牛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编号:2020-QY-218;起止年限:2020年9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总经费:25万元;主持.
[11]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家畜主要疾病防治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504NKCA052;起止年限:2015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总经费30万元;主持.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牦牛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项目编号:31301976;起止年限: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总经费:23万元;主持.
[1]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牦牛资源与育种”;项目编号:25-LZIHPS-01;起止年限: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总经费497万元;团队首席.
[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繁殖技术岗位;项目编号:CARS-37;起止年限:2017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总经费:427.75万元;岗位科学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磷酸化介导的CPEB1泛素化降解触发牦牛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机制”;项目编号:32272852;起止年限: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总经费:70.2万元;主持.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牛藏羊适应性品种选育及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编号:2022YFD1302103;起止年限:2022年12月1日-2027年11月30日;总经费:400万元;主持.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农牧交错区饲草料优化配置及牦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编号:2021YFD1600205;起止年限:2021年12月1日-2024年11月30日;总经费:130万元;主持.
[6]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甘南牦牛提质增效和活性肽蛋白粉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编号:23ZYQP0001;起止年限:2023年9月15日-2025年9月14日;总经费:130万元;主持.
[7] 科技特派团专项“肉牛高效繁育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项目编号:23CXNH0016;起止年限:2023年9月1日-2025年8月31日;总经费:25万元;主持.
[8] 东西部协作科技项目“夏河牦牛藏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2301;起止年限:2023年9月1日-2023年8月31日;总经费:20万元;主持.
[9] 青海省特派员专项“称多县牦牛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2023-NK-P68;起止年限:2023年4月1日-2023年5月31日,总经费:30.93万元;主持.
[10] 科技援青合作专项“玉树牦牛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编号:2020-QY-218;起止年限:2020年9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总经费:25万元;主持.
[11]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家畜主要疾病防治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504NKCA052;起止年限:2015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总经费30万元;主持.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牦牛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项目编号:31301976;起止年限: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总经费:23万元;主持.
科研奖励:
[1] “牦牛良种繁育及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17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2).
[2] “牦牛藏羊良种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1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
[3]“青藏高原牦牛良种繁育及改良技术”获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2).
[4] “天祝白牦牛种质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利用”获2009年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
[5] “牦牛选育改良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
[6] “甘南牦牛选育改良及高效牧养技术集成示范”获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3).
[7] “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获2020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6).
[8] “牦牛高效繁殖及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2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出版著作:
[1] 郭宪, 裴杰, 包鹏甲 主编. 牦牛养殖实用技术手册.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109-30270-9. 230千字. 2022年11月.
[2] 郭宪, 裴杰, 包鹏甲 主编. 牦牛高效繁殖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109-25391-9. 300千字. 2019年7月.
[3] 郭宪, 胡俊杰, 阎萍 主编. 牦牛科学养殖与疾病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109-23625-7. 285千字. 2018年3月.
发表文章:
[1] Wang Xingdong, Pei Jie, Xiong Lin, Kang Yandong, Guo Shaoke, Cao Mengli,Ding Ziqiang, Bao Pengjia, Chu Min, Liang Chunnian, Yan Ping, Guo Xian*.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and UPHLC-MS/MS targeted metabolomics offer newinsights into the etiological basis for male cattle-yak ster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3, 253(3): 126831.
[2] Xiong Lin#, Yao Xixi#, Pei Jie, WangXingdong, Guo Shaoke, Cao Mengli, Bao Pengjia, Wang Hui, Yan Ping, Guo Xian*.Do microbial-gut-muscle mediated by SCFAs, mirobial-gut-brain axis mediated byinsulin simultaneously regulate yak IMF deposit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4, 254(1): 128632.
[3] Wang Xingdong, Pei Jie, Xiong Lin, Guo Shaoke, Cao Mengli, Kang Yandong,Ding Ziqiang, La Yongfu, Liang Chunnian, Yan Ping, Guo Xian*.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veals Atlas of Yak Testis Cell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3, 24(9), 7982.
[4] Pei Jie, Xiong Lin, Guo Shaoke, Wang Xingdong, La Yongfu, Chu Min, LiangChunnian, Yan Ping, Guo Xian*.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analysisreveals a cell atlas and cell communication in yak ovary.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3, 24(3): 1839.
[5] Pei Jie, Xiong Lin, Guo Shaoke, Wang Xingdong, Bao Pengjia, Wu Xiaoyun,Yan Ping, Guo Xian*. 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characterizescell types and their molecular features in yak ovarian cortex. FASEB Journal,2023, 37(1): e22718.
[6] Cao Mengli, Pei Jie, Xiong Lin, Guo Shaoke, Wang Xingdong, Kang Yandong,Guo Xian*. Analysis of chromatin openness in testicle tissue of yak andcattle-ya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2, 23(24): 15810.
[7] Wang Xingdong, Pei Jie, Bao Pengjia,Cao Mengli, Guo Shaoke, Song Rende, Song Weiru, Liang Chunnian, Yan Ping*, GuoXian*. Mitogenom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y analysis of yak (Bosgrunniens). BMC Genomics, 2021, 22: 325.
[8] Xiong Lin, Pei Jie, Kalwar Qudratullah, Wu Xiaoyun, Yan Ping*,Guo Xian*. Fat deposition in yak during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easons.Livestock science, 2021, 251: 104671.
[9] Xiong Lin, Pei Jie, Wu Xiaoyun, Kalwar Qudratullah, Yan Ping*,Guo Xian*. Effect of Gender to Fat Deposition in Yaks Based on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s Analysis.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Biology, 2021, 9: 653188.
[10] Pei Jie, Xiong Lin,Bao Pengjia, Chu Min, Yan Ping, Guo Xian*. Secondary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bovine lactoferricin affects it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Probiotics andAntimicrobial Proteins, 2021, 13: 873-884.
[11] Guo Shaoke, Wu Xiaoyun, Pei Jie, WangXingdong, Bao Pengjia, Xiong Lin, Chu Min, Liang Chunnian, Yan Ping*,Guo Xian*. Genome-wide CNV analysis reveals variants associatedwith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and meat traits in Qaidam cattle. Electronic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21, 54: 8-16.
[12] Pei Jie, Xiong Lin, Chu Min, Guo Xian*, Yan Ping*.Effect of intramolecular disulfide bond of bovine lactoferricin on its molecularstructure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Trueperella pyogenes separatedfrom cow milk with mastitis. 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020, 16: 401.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