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涂洪涛,1982年6月,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瓜类植保研究中心副主任,2017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培育工程所级人才。2008 年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果树虫害生态调控、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控方面的研究,在昆虫信息素高效应用、天敌规模化饲养与应用技术等方向研究经验丰富。主持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保苹果病虫害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保苹果园主要害虫持续农业生态治理合作研究”以及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岗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苹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或课题。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 论文6 篇,第一完成人获得专利授权2项,河南省地方标准1项,软件著作权3项。工作期间参与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适用技术累计推广3万余亩,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
侯珲,女,44岁,副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果树病害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或作为主要执行人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郑州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研究项目15项。主要开展果树病害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抗性资源的筛选、病原菌检测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制定、发布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获专利授权5项,主要涉及梨树腐烂病抗性鉴定方法,高效梨树腐烂病抗性育种方法等方面。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参与编著专业书籍5部,在梨树腐烂病、苹果轮纹病、苹果腐烂病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王丽,女,40岁,果树病害防控,农药学硕士,植物病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果树病害防控技术研究。主要开展轮纹病菌等果树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和防治相关研究。已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项目编号182102110451);主持2018-2021年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项目,推广梨树病虫害防控技术,获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参加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4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3篇;以副主编出版著作1部,参编《梨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等著作4部;制定、发布“一种梨树腐烂病抗性鉴定方法(第三作者)”、“一种刨去果园根腐病死树后土壤消毒的方法(第二作者)”、“一种高效的梨树腐烂病抗性育种方法(第五作者)”等国家专利5项;参加制定“梨树腐烂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第二作者)”等行业标准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6/10),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7/7),长期服务果树生产,指导病害防治。
袁洪波,男,34岁,遗传学博士,助理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获硕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梨树腐烂病生物防治和互作机制的研究,筛选获得腐烂病生防菌株6株,目前正在开展生防菌剂的产品开发和田间防效试验。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12篇(SCI 7篇),参与发布国家专利3项。参加多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果树病害防治相关课题,多次到河南、新疆等地果园调查并指导病害防治工作。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1) 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 2017YFE0135600,中保苹果病虫害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2019-08至2022-07, 128万元, 在研, 主持
(2) 农业农村部,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虫害岗位,2007-至今,年经费70万元,在研,参加
(3) 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 2016YFD0201106,苹果主要病虫害预测预警技术,2016-01至2020-12, 125万元, 在研, 参加
(4) 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 2018YFD0201409,黄河流域桃树肥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8-07至2020-12, 380万元, 在研, 参加
1. 苹果病虫害预测预警技术:制定了苹果病虫害科学、简便、统一调查方法,以螨叶率替代百叶螨量、蚜虫虫稍率代替虫量、诱捕量代替卵果率等技术为基础建立科学简便的防治指标体系,建立苹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数据库,构建了苹果病虫害预测预警平台,搭建了苹果园病虫害化学农药选择系统,科学指导果园精准防治。技术应用经第三方评测,示范果园较常规对照果园减少施用农药3次,其中减少杀虫剂3种次,减少杀菌剂6种次,该园全年化学农药有效成分用量每亩减少0.337kg,降幅41.94%,减少农药投入48.5元/亩,减少劳力投入20元/亩,优质果率提高5%以上,亩节本增效400元以上。
2. 昆虫信息素高效应用技术:针对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和桔小实蝇等害虫开展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试验,评价信息素田间应用影响效应因子,通过对不同剂型、不同剂量和使用方式的试验,获得了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和桔小实蝇迷向剂防治的成熟技术,创制新型桔小实蝇迷向产品,并进行推广应用;通过对金纹细蛾、苹果蠹蛾、桃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诱杀试验,开发出一系列不同防治对象的诱杀器,同时研发一器多杀技术,突破迷向防治对面积要求的局限性,获得成本降低30%-40%的诱杀防治技术。
3. 武陵山区适用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武陵山区农业发展现状,深入系统开展调研,分析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力助推精准扶贫。系统调查分析龙山百合病虫害种类,实现精准鉴定,科学指导精准防治。指导修订龙山百合地方标准,开展品种选育、种球脱毒、土壤元素分析、病虫害种类鉴定等工作,建立龙山百合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实现减少化学农药施用50%,为龙山百合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针对武陵山区环境气候特性,针对性筛选新品种、新技术进行适应性评价,在龙山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余个,开展品种改良、绿色防控、栽培新模式等技术引进,引进百合、西瓜、甜瓜、桃等优良品种13个,推动20余个科技示范项目落地,指导获批了“龙山百合”等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示范面积超过3000亩,累积推广3万余亩,直接带动脱贫人口1万余人。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