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梅,女,1987年生,中共党员。201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药学专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16年5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现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茶叶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当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茶叶中农药和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环境行为和风险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农业部残留限量标准制定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编团体标准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9)。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茶树叶面微环境中蒽醌的光化学生成途径及机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24万,主持;
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蒽在茶叶中的代谢机理及毒性效应,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10万,主持;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茶提取物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多通量测定技术研究,2022年11月至 2026年10月,15万,主持。
(一)近5年代表论文
1. A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and colorimetry dual-signal sensing strategy based on o-phenylenediamine and AuNCs for determination of Cu2+ and glyphosate. Microchimica Acta, 2024, 共同通讯作者(JCR Q1区, IF=5.3).
2. On-site rapid detection of multiple pesticide residues in tea leaves by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24, 14 (2): 276-283, 共同通讯作者(JCR Q1区, IF=8.8).
3. A Turn-on fluorescence sensor based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dots and Cu2+ for sensitively and selectively sensing glyphosate. Foods, 2023, 12(13), 2487, 共同通讯作者(JCR Q1区, IF=5.5).
4.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metabolism of anthracene in tea plant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21, 152905,第1作者(JCR Q1区, IF=10.753).
5. Dissip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multiresidual fungicides in grape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0, 68(4):1071-1078,第1作者(JCR Q1区, IF=5.279).
(二)专利和标准
1. 2021,中国,发明专利,ZL201810134001.3,多介质环境中蒽及其氧化物蒽醌、蒽酮含量的检测方法,第一申请人.
2. 茶叶中吡虫啉等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残留的快速测定 金标免疫试纸法(T/ZNZ 016-2020),团体标准,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实施时间:2020年5月1日,个人排名3/8.
(三)获奖情况
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排名9/10.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