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乾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领军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品质化学与加工利用创新团队常务执行首席,农业农村部油料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健康油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佳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现任国家“三新”食品行政许可评审专家、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营养学会理事会理事,《Food Science andHuman Wellness》编委,《食品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青年编委。主要从事特色油料加工与营养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863”计划课题子课题、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武汉市应用基础前沿项目、产学研合作课题等16项, 重点以亚麻籽、油茶、芝麻、紫苏、火麻仁、沙棘等特色油料为研究对象,开展油料中功能脂质、植物蛋白、膳食纤维、活性多酚等营养与功能成分高效制备与结构表征、健康效应评价与机理探究、高效口服递送体系构建和精准营养设计产品创制等研究工作,创制了适于不同人群的国产保健食品、功能性固体饮料、植物乳、营养健康油脂等新产品20余个,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食品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等科技奖励4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863”计划子课题、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武汉市应用基础前沿项目、产学研合作课题等16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亚麻木酚素多途径调控共纳米化乳液中ALA生物利用率的结构基础与作用机制,2021.01至2024.12,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1771938,脂质伴随物对亚麻籽油纳米乳液稳定性及吸收代谢的影响和调控机制,2018.01至2021.12,在研,主持;
(3) 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2020BCA086,脂质功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2020.07至2022.12,在研,主持;
(4)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基础前沿,2020020601012270,亚麻木酚素调控亚麻籽油脂体中ALA生物利用率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机理,, 2020.8-2022.12,在研,主持;
(5) 武汉嘉必优有限公司,唾液酸等原料消化特性评价和健康产品研发,2020-2022,在研,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1371766,基于抗炎活性研究亚麻籽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2014.01至2017.12,已结题,主持;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000777,植物甾醇α-亚麻酸酯的降脂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2011.01至2013.12, 已结题,主持;
(8)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7YFD0400202-05,高ω-3 PUFA含量油脂载运体系构建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效应研究,2017.06至2020.12,在研,主持;
(9) 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010AA023003,改善心脑血管功能与骨质疏松的功能食品升级,2010.01至2012.12,已结题,主持;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基金,1610172014006,油料脂质功能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4.01至2016.12,已结题,主持;
(11) 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010AA101503,油脂非均相反应和多相分离精制技术,2010.01至2011.12,已结题,主持;
(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辅助改善老年记忆功能食品的研究与产业化,2006.7至2010.07,已结题,主持。
1. 荣誉称号
2019年获得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8年获得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获农产品加工业十佳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2.获奖成果
2016年《油料功能脂质高效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
2015年《油料功能脂质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
2012年《功能脂质特色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
2012年《油茶籽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3.主要论文
(1). Xia Wan; Xuerong Zhou; Gabriel Moncalian; Lin Su; Wenchao Chen; Hangzhi Zhu; Dan Chen; Yangmin Gong; Fenghong Huang*; Qianchun Deng*. Reprogramming microorganisms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astaxanthin via metabolic engineering.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2021, 81 (8), 10108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3782720300631?via%3Dihub
(2). Mengjia Sun, Xiangyu Li, David Julian McClements, Min Xiao, Hongjian Chen, Qi Zhou, Shufang Xu, Yashu Chen*, Qianchun Deng*. Reducing off-flavors in plant-based omega-3 oil emulsions using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Coating algae oil droplets with pea protein/flaxseed gum. Food Hydrocolloids, 2022, 122, 107069.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268005X21004859
(3). Xiao Yu; Chengzhen Nie; Peng Zhao;Haicheng Zhang;Xiaopeng Qin;Qianchun Deng*; Feng hong Huang; Yingying Zhu; FangGeng. Influences of microwave exposure to flaxseed on the physicochemical stability of oil bodies: Implication of interface remodeling. Food Chemistry, 2022, 368, 3, 130802.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308814621018082
(4). Hongjian Chen; Yashu Chen; Chuyun Wan; Qianchun Deng*. Free-Radical-Mediate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olar Polymeric Triglycerides in Vegetable Oil Studied by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1, 69, 32, 9034–904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1c01059?ref=pdf
(5). Xiao Yu; Shasha Huang; Qianchun Deng*; Yuhan Tang; Ping Yao; Hu Tang; Xuyan Dong. Linseed oil improves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e mice through modulating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 2019, 53, 166-175. https://doi.org/10.1016/j.jff.2018.12.016
4.授权专利
(1). 一种油的加工分离方法及其应用, 2020.11.10, 发明专利, ZL201710041086.6.
(2). 一种具有预防前列腺疾病作用的功能性油脂及其制备方法, 2015.03.11, 发明专利, ZL201310437958.2.
(3). 一种家庭平衡配方油及其制备方法, 2013.05.15, 发明专利, ZL201110169851.5.
(4). 一种具有缓解视疲劳作用的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2012.09.05, 发明专利, ZL 201010117213.4.
(5). 一种亚麻籽综合加工方法, 2015.09.09, 发明专利, ZL201210557354.7.
(6).一种生产亚麻籽胶和亚麻籽仁的方法, 2011.11.22, 发明专利, ZL201110374506.5.
(7). 一种风味油脂固体脱色剂的制备方法, 2016.03.23, 发明专利, ZL201410623388.0.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