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学研究院-柳淑芳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2-11-24 导师主页
柳淑芳 研究员 硕,博士生导师
水产科学研究院
水产
渔业资源分子生态学
liusf@ysfri.ac.cn

柳淑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海所渔业资源分子生态学科带头人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渔业生物学和资源分子生态学,建立了我国首个渔业生物DNA条形码凭证标本库和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在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与保护、分子分类及其系统关系演化、分子生态学适应机制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科技支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和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专项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3项,参编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次。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起止时间 合同经费
(万元)
主持人
硬骨鱼类骨骼肌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及其适应性进化机制,420761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2021-2024 58 柳淑芳
海水鱼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CARS-47-G31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2021-2025 275 柳淑芳
有毒鱼类DNA码鉴定技术,2019YFC16047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19-2022 710.16 柳淑芳
有毒鱼类DNA条形码鉴定技术 重点研发省补贴和奖励 2019-2022 52.68 柳淑芳
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2018YFD09008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2018-2022 181 柳淑芳
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DNA条形码 农业农村部财政项目子课题 2020-2022 30 柳淑芳
国家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DNA条形码 科技部项目子课题 2020-2022 45 柳淑芳
水产种质资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构建,2021JC01  院级基本科研业务费 2021-2022 111 柳淑芳
渔业科学数据基础性长期性监测,20603022022024 所级基本科研业务费 2022-2023 18 柳淑芳
骨骼肌运动与能量代谢的生物学基础与进化机制,2022QNLM050101-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课题 2022-2025 375 柳淑芳
海洋鱼类种化过程、物种基因库形成及维持机制,2021QNLM050103-2-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子课题 2022-2024 95 柳淑芳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主要业绩:

(1)潜心做好渔业科技基础性工作,构建了全国土著鱼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成我国首个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保有凭证标本及其DNA条形码2587种10万余份,夯实了渔业资源研究的数据和物质基础;

(2)重要资源种类的种群分子生态学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解析了黄渤海重要渔业对象小黄鱼和鳀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生态学特征,阐明了半滑舌鳎、金乌贼、虾夷扇贝、毒鲉、灯笼鱼和黄带拟鲹等重要海洋生物的生态适应过程和分子演化机制,为渔业种质资源开发提供新视角;

(3)突破渔业种质资源监管技术瓶颈,研发了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分子标记技术,发展了渔业生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和eDNA监测技术,提升了渔业资源管理与利用能力。

代表性论文:

1.        Wang, L.#, Liu, S.#, Yang, Y., Meng, Z., & Zhuang, Z. Linked selection, differential introgression and recombination rate variation promote heterogeneous divergence in a pair of yellow croakers. Molecular Ecology, 2022, 00: 1– 16. (JCR一区, IF= 6.622 , 共同一作)

2.        Huan Wang, Meng Qu, Wei Tang, Shufang Liu* and Shaoxiong Ding*.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and Expression Localization of Key Sex-Related Genes in a Socially-Controlled Hermaphroditic Clownfish, Amphiprion clarkia. Int. J. Mol. Sci., 2022, 23: 9085. (JCR一区, IF=6.208, 通讯作者)

3.        Busu Li, Huan Wang, Ang Li, Changting An, Ling Zhu, Shufang Liu*, Zhimeng Zhuang.   The Landscape of DNA Methylation Generates Insight into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Slow-Twitch and Fast-Twitch Muscle in Pseudocaranx dentex.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2, 9: 916373. (JCR一区, IF=5.247, 通讯作者)

4.        Huan Wang, Busu Li, Jiefeng Li, Chen Jiang, Shufang Liu*, Zhimeng Zhuang Label-free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st-twitch muscle and slow-twitch muscle of Pseudocaranx dentex.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2, 9: 842172. (JCR一区, IF=5.247, 通讯作者)

5.        Busu Li, Huan Wang, Long Yang, Shufang Liu* and Zhimeng Zhuang.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Pseudocaranx dentex (Carangidae, Perciformes) provides insight into phylo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among Carangidae family. Genes, 2021, 12:1234. (JCR二区, IF=4.096, 通讯作者)

6.        Huan Wang, Busu Li, Long Yang, Chen Jiang, Tao Zhang, Shufang Liu*, Zhimeng Zhuang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transcript properties of fast-twitch and slow-twitch muscles in a deep-sea highly migratory fish, Pseudocaranx dentex. Peer J, 2022, 10: e12720. (JCR二区, IF=3.061, 通讯作者)

7.        Jinyong Zhang, Muchun He, Zilong Xiang, Changlin Liu, Shufang Liu*, ZhiMeng Zhuang*. Signaling pathways and key genes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ovarian development of Sepia esculenta. Aquaculture Research, 2021, DOI: 10.1111/are.15322. ( JCR二区, IF=2.184, 通讯作者)

8.        Jinyong Zhang, Muchun He, Zilong Xiang, Shufang Liu*, ZhiMeng Zhuang. Transcriptome analysis for identifying possible causes of post-reproductive death of Sepia esculenta based on brain tissue. Genes and Genomics, 2019, 41: 629-645. ( JCR四区, IF=2.164, 通讯作者)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展开更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8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