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研究,2022年获得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和“浙江省杰青”项目资助。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排名第3、4、4);发表论文85篇,被引3200余次,H-指数30,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 Agric Food Chem、Food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5项第1),其中1项获福建省项目资助进行产业化(205万元,第1)、2项实现专利技术转让(共240万元);参与制定标准2项;担任2个SCI期刊编委、国家乡村振兴局产业顾问组专家、中国茶叶学会茶深加工专委会委员;先后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青年英才和领军人才,获得浙江省食品青年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奖。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绿茶热加工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互作关系及风味贡献研究,32172630,58万元,2022.01-2025.12(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茶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与茶氨酸的互作机制及其EPSP类产物研究,31972467,58万元,2020.01-2023.12(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修饰代谢组学的绿茶中糖苷类品质成分的研究,31500561,24万元,2016.01-2018.12(主持)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安康富硒茶特征品质分析与特征标准研究,2023YFD1601700,200万元,2023年12月 至 2028年11月(主持)
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茶叶降糖功效成分高通量筛选及加工调控机理研究,LR23C160002,80万元,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主持)
6、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所级基本科研业务费,基于代谢组学的白茶陈化机理研究,1610212016008,20万元,2016.09-2017.12(主持)
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所级基本科研业务费,茶叶储藏过程中内含物质与农药残留变化规律研究,1610212018009,30万元,2018.01-2019.12(主持)
8、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炒青绿茶中EPSF类新型功效因子高效强化技术研究,LGN21C160012,10万元,2021.01-2023.12(主持)
一、奖项
1、白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排名3
2、白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排名4
3、优质高效绿茶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4
4、普洱茶品质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第五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排名5/7
二、代表性论文
1.New 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s of baking and storage on the nonvolatile compounds in oolong tea: a nontargeted and targeted metabolomics study, Food Chemistry, 2022(通讯作者)
2.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proteomics provides a nove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pound differences among Chinese tea cultivars (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with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suitabilities, Food Chemistry, 2022(通讯作者)
3.Nontargeted and targeted metabolomics analysis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golden flora” amount on the sensory quality, metabolites, and the alpha-amylase and lip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Fu brick tea, Food Chemistry, 2023(通讯作者)
4.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inhibitory mechanism of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in teas using an affinity selection-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Food Chemistry, 2023(通讯作者)
5.Investigations of the highly efficient processing techniqu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 flavan-3-ol (EPSF)-enriched white tea, Food Chemistry, 2024(通讯作者)
6. 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proteomicsprovides a nove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nges in nonvolatile compounds duringwhite tea processing, Food Chemistry, 2020(通讯作者)
7. Variation patterns in the content ofglycosides during green tea manufacturing by a modification-specificmetabolomics approach: Enzymatic reaction promoting an increase in theglycosidically bound volatiles at the pan firing stage, Food Chemistry, 2019(通讯作者)
8. A novel spatial-resolution targetedmetabolomics method in a single leaf of the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FoodChemistry, 2020(第一作者)
9. 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flavan-3-ols with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macrophages are storage-related marker compounds for green tea, 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0(第一作者)
10. Metabolomics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8‑C 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 flavan-3-ols are potential markercompounds of stored white tea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第一作者)
11. Nontargeted Analysis Using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Spectrometry Uncovers the Effects of Harvest Season on the Metabolites andTaste Quality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Chemistry, 2015(第一作者)
12. Nontargeted Modification-SpecificMetabolomics Investigation of Glycosylated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Tea(Camellia sinensis L.)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Resolution MassSpectrome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6(第一作者)
13. Comprehensive and highly sensitiveurinary steroid hormone profiling method based on stable isotope-labeling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2(第一作者)
14. Nontargeted modification-specificmetabolomics study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resolution massspectrome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第一作者)
15.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Ion PairFinder: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nsform nontargeted mode to pseudotargetedmode for metabolomics study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ticalChemistry, 2015 (共同一作)
三、授权发明专利
1. 一种基于年份白茶特征化合物的白茶年份判别方法,ZL201810139194.1,2019.12.17授权(排名第一)
2. 一种安全高效的用于含茶叶提取物化妆品的复合抗氧化剂,ZL201711433197.8,2021.04.06授权(排名第一)
3. 一种提高白茶中R-EGCG-cThea含量的加工方法,ZL201910086779.6,2022.08.12授权(排名第一)
4. 一种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茶树鲜叶中代谢物空间分布的检测方法,ZL201910989478.4,2022.10.14授权(排名第一)
5. 一种提高茶叶中EPSF类化合物含量的加工方法,ZL202210518093.1, 2024.01.02授权(排名第一)
四、著作
1、茶叶深加工技术、科学出版社、2020年(参编)
2、绿茶加工技术与装备、科学出版社、2021年(参编)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8个研究所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创建于2014年,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来,基因组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开展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被列为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建设了由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主管领导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组建了近800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 Science、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3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农业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10000元/人/年。凡我院各研究所录取的推免生均免收第一年学费,优秀推免生免收基本学制内全部学费。
我院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100%覆盖)、研究生院单项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研究生院助学金、导师助研津贴、“三助”津贴和特困生补助,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可登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查询。